政协安吉县委员会欢迎您!
现在时间:
当前位置
>政协 >信息动态 >咨政调研

合力推进我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18-05-02

关于合力推进我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提案

——以安吉农商银行绿色金融探索实践为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党章,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安吉是“两山”理念诞生地,又是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重要板块,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责无旁贷,应多方合力加快推进。

一、我县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县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工作现状。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县内各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安吉县绿色金融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要求,在金融办、人行、银监的组织下,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如湖州银行设立绿色小微企业专营支行、邮储银行设立三农事业部,根据规划,县域金融机构中将力争培育5家以上绿色专营机构。三是加强产品创新。包括“光伏贷”、“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等绿色创新产品,并以产品为载体,做大绿色信贷规模。

(二)安吉农商银行探索之路。安吉农商行于20165月成立全国地方性小法人金融机构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出台《绿色金融五年行动规划》,开启绿色金融探索之路,目前试点方向和路径已逐渐清晰。一是搭建绿色组织架构。在总行董事会战略发展(三农)专业委员会下设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总行高级管理层下设绿色金融创新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规划绿色专营网点,成立绿色产品经理专业队伍,多层次健全绿色金融的组织体系。二是构筑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模式。规范绿色信贷指标体系,制定出台绿色信贷指导意见、绿色信贷行业准入标准等相关文件。搭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对接、合作和联动,达成绿色信息共享。构建绿色信贷评审机制,推出包括排污权抵押贷款、居民屋顶光伏项目贷款、锅炉改造贷款、两山白茶贷、两山乡居贷等多项绿色信贷创新产品。完善绿色考核评价。目前已发放绿色信贷余额达55.26亿元,占比所有贷款45.3%,其中企业绿色信贷28.56亿元,个人绿色信贷26.7亿元。三是推进绿色支付体系建设。加快ATM机建设布局,目前自助银行已达80家,各类自助机具158台;加强银行卡场景应用,深入推进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公交、智慧菜场等绿色支付项目落地;建成“丰收驿站”194家,构建多层级物理服务渠道。四是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较为良好的信用体系,积极对接政府、乡镇社区、村级集体组织等相关单位与部门,在普惠金融建立的坚实基础上积极融入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元素。五是深入加强外部合作。与国内最大的从事信用评级、征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绿色银行体系及区域绿色金融建设的综合性信用产业集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构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信贷资产的环境与社会效益风险模型,探索开展绿色个人信用评分,旨在确保信贷资产的绿色属性,实现绿色环境效益的可计量化,确保绿色统计数据的准确、实时和透明,为地方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贡献安吉经验和安吉标准。

二、绿色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层面:方向已明确,实践指导仍需加强。

目前市县两级高度重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相关制度文件都已明确,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绿色金融指明了方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金融工作指导目录,可操作性略欠缺。二是绿色金融统计口径尚不统一,各银行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的进度错落不一,在绿色信贷的统计方面也多是各自摸索、各自定义,绿色金融发展状况较难评判。三是对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工作的奖励政策配套还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程度高低主要依靠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未能有效契合资本逐利的天然属性,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商业动力。

(二)银行层面:大幕已拉开,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尽管目前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的进度不一,但整体向前的态势已经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大幕已经拉开。然而,环保领域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比较专业、比较复杂的领域。一是银行在环境保护、环境效益、环境风险评估等领域专业能力不足,且相关人才储备不足,难以实现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效果评估。二是绿色信息获取难。因缺乏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环保状况、违法信息等方面信息难以全面了解和实时掌握。

(三)市场层面:各方齐登场,市场机制尚需完善。

绿色金融可以说是金融方面的“朝阳”领域、“未来”领域,也给很多绿色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银行、证券、保险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纷纷进军绿色市场,但机制尚不健全和成熟。一是绿色金融市场主要还是绿色信贷等间接融资,绿色金融债、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发展明显不足。二是企业绿色发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重发展、轻环保”行为仍有很大的惯性。

三、相关建议

(一)共建协调保障机制。除政策制定外,在实践落地方面,也要建立相应协调保障机制。政府产业部门、环境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都应强化沟通协调,多方合力,提高绿色金融发展的效率。使绿色金融理念在各个层面被广泛认识和推行,确保绿色金融政策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在税收贴息方面予以倾斜优惠。根据绿色金融发展实际,政府部门应酌情降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三农相关项目的税率;及时出台绿色项目的认证规则,为农村金融投放的三农绿色项目贷款进行贴息。二是在风险共担方面予以保障支持。财政、环保、银行多方合作,探索建立“政府引导、银行参与、风险共担”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基金,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源进入绿色产业,解决企业担保难问题。三是在绿色信贷规模予以优先支持。进一步完善人行合意贷款规模调控机制,在绿色信贷规模方面予以更多的倾斜和支持。四是在外部合作方面予以鼓励支持。鼓励当地金融机构加大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对引进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创新有成效的综合其贡献予以一定奖励。

(三)建立绿色信息平台。在企业或项目绿色信息获取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公开、创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和环境,诸如环保、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应建立统一、高效的绿色共享平台,使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将企业的环保、安监等绿色信息及时纳入到信贷投放领域。降低银行调查绿色信息的成本,也加大对绿色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完善绿色市场机制。一是加强对“绿色产权”市场界定的探索与研究。二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大环保执行力度,要求企业主动披露自身环保信息,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意识。三是支持绿色评估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发展,支持绿色评级体系建设,推进绿色评级试点。

(五)明确绿色统计口径。加强政府、人行、银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尽早建立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绿色统计口径,强化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工作的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差别化监管,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搭建各类绿色金融学习交流平台,构筑绿色金融创新高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同时,依托“两山”理念诞生地优势,加大绿色金融理念宣传,提升全县人民绿色意识和理念。(马莲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