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国家战略,把握历史机遇,高质量高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紧盯国家战略,把握历史机遇,高质量高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脉络梳理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新空间。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程上受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农民。尤其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更加凸显,广大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
二、我县乡村振兴的现状和基础
安吉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和国家标准制订地,多年来我县在“两山”理论指引下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自200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县始终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持续对美丽乡村进行创新和完善。到今年底,我县187个行政村将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达100%。从2013年开始,我县提出了实行美丽乡村转型升级,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经过几年探索,初步实现了美丽乡村“一片美”、“持久美”、“内在美”、“发展美”、“制度美”、“风尚美”。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将全县作为一个美丽乡村大景区进行规划打造,形成了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动格局,共打造“布局优、村容靓、生活富、身心美”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12个。按照“全域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结合区域的产业特色、人文特色、环境特色,打造了“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乡村旅游精品观光带。
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在美丽乡村经营方面进行探索,积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引导乡镇和行政村重视美丽乡村经营转化。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型、生态农业型、项目带动型等多种村庄经营方式。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全村域3A级景区3个,山川乡被评为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景区。仅2015年一年,12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吸引的工商资本投资就达到2.39亿元。全县引进推进一大批优质高端的重大休闲旅游项目,以省级灵峰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19个重大休闲旅游项目集聚的25公里高端休闲产业带正在形成。
三、递铺街道“一带四园”乡村振兴战略布局
递铺街道以 “两山”理念为指导,贯彻落实《安吉县建设中国最美县域行动计划(2017-2021)》、《关于加快推进安吉绿色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制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街道农村地区天然的地理分布和自然的肌理进行区域性规划,提出“一带四园”乡村振兴战略布局。
“一带四园”,其中一带指的是西港风情带,也是特色小镇集聚带,包含安城、三官、康山、塘浦四个小城镇,它们的地理位置相互连接,带状分布,被新11省道串联,同时也被西港溪串联,区域内有省自然博物馆、中南百草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园主要是开发区核心区块外的农村,偏离城市,自然形成4个天然的板块,我们称为田园鲁家、印象三国、古色古香、千年村落。田园鲁家以鲁家为核心,家庭农场为载体,全面构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形成产业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环境生态的田园综合体。古色谷香以古城为核心,以古城遗址公园和万亩白茶、千亩青虾、万亩水稻为依托,形成美丽乡村综合体。千年村落以鹤鹿溪为核心,以名人故居,黄浦江漂流并接通欢乐风暴,形成美丽乡村综合体。印象三国以三官为核心,挖掘三国文化,结合中南百草园和省自博园,形成美丽乡村综合体。
“一带四园”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区域联动。把相连的三、四个村为一体考虑,统一规划,科学分工,核心驱动,辐射周边。二是综合效益。以打造田园综合体的思路,形成相对的一个内循环,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美丽乡村建设。三是产业支撑。把做大农业作为基础,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做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支撑,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村人”共融,“居业游”共进的良好格局。
四、乡村振兴典型模式
(一)余村模式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调研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多年来,余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引领、生态立村,村庄环境、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3A级景区等称号。
1. 夯实农村基层党建。余村创新实施“党建+生态”五步法,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保护生态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生态”五步法包括五个步骤,分别为“学、议、做、评、带。”“学”为对党员进行生态教育;“议”为组织党员研究村庄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做”为让全体党员参与到“四边三化”“剿劣提标”等行动中,将全村范围纳入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片区都有党员负责,建立“党员生态责任清单”,每名党员职责明确;评”为结合主题党日,党支部每半年召开一次“党性体检”,对党员生态环保学习情况、实践情况、实际作用等进行评议,并纳入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带”则是针对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等特殊群体,实行生态教育“帮带制”。余村通过学重质、议重责、做重实、评重真、带重效,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机制约束,让广大党员得到经常性锻炼,使基层党组织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2.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改革开放40年来,余村产业经历了从农业到矿山和水泥加工业、竹制品加工业再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变迁,实现了一产到二产、二产到三产,再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跨越。目前,余村休闲旅游蓬勃兴盛,农家乐经营业主38家,床位850多张,2017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00多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余村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旅游+农业、文化、研学、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元素、新产品竞相涌现,“两山”讲习所建立在即,金宝农庄、荷花山漂流等项目加快升级。余村不断推动群众共享发展红利,除了就地赚薪金、拿租金外,还通过组建村级休闲旅游股份公司,推动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股金,村民收入节节攀升。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10万元,农民收入41378元。通过多元化、融合化创新转化举措,余村金山银山的成色越来越足。
3.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余村的村容村貌的持续好转,村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村民综合素养也不断提高。余村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村里通过修编《村规民约》,向村民征集好家风、好家训,通过墙体画和宣传册等形式积极加强宣传,成效明显。与此同时,通过"美丽家庭""先锋骨干"等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先进典型,发挥了示范作用,调动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二)鲁家模式
递铺街道鲁家村位于安吉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全村总面积16.7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现有610户、2156人,党员86名。近年来,鲁家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勇当乡村振兴急先锋,深入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农事体验、乡村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落后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蜕变,先后获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农村优秀学习型组织、省级卫生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誉。
1.田园变景区。一是一体规划。2013年投入300万元委托专业公司编制规划,着眼于国家4A级景区的全域布局,统筹实现村庄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三规合一”。二是专项设计。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布局、市场化导向,高标准完成18个家庭农场专项设计,逐个精准定位各家庭农场业态、产品、元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三是优化环境。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高标准实施“村庄美化、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村组亮化、水源净化”等“五化”工程,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四是强化配套。完成鲁家湖、游客集散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一湖三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全长4.5公里的观光小火车,形成串接18个家庭农场的精品旅游环线,实现了村庄景区化改造提升。
2.资源变资本。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整合老学校、旧厂房等村级集体资产,流转村民承包地、承包山,对河流湖泊进行整治利用,化为村庄经营资源。二是用好政策资源。抓住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契机,整合各级各类涉农政策和项目。三是撬动优质资本。依据产业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引进20亿元社会资本建设家庭农场。
3.农民变股民。一是搭建平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公共资产作价入股49%,与工商资本注册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吉乡土旅游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安吉乡土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二是创新机制。建立“公司+村+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村集体代表全体村民与工商资本形成以股权为纽带的经营综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三是共建共享。农民赚薪金、拿租金、分股金,2014-2017年,村民股权每股由375元迅速增长到近2万元,股权增值了50多倍;2011-2017年,鲁家人均收入从19500元增长到3561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1.8万元增长到333万元,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长到近2亿元;18个家庭农场建设有序推进,其中6个农场已试营业。
(三)多村联创模式
天子湖镇根据自身发展定位,结合当前产业基础、资源分布、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提出“整镇推进、抱团发展、全域振兴”的乡村振兴思路。
1.强化政府引导。成立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搭建组织机构、优化人员配备,重点加强整体规划引领和业态布局。东部片区重点打造田园观光和四季农业特色示范带,布局发展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中部片区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依托示范区工业平台,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和示范区配套服务业、仓储物流及互联网经济。西部片区围绕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做文章,着力打造生态经济,重点引入漂流、皮划艇等亲水体验项目,推动以书画文化为特色的民宿集聚村落建设。
2.坚持公司运作。以村级股东为主体,成立乡村振兴联合发展公司,实行股权分配制。政府依法指导联合公司发展,协助联合公司申报国家、省、市、县级惠农发展项目和政策扶持,并委托联合公司经营镇属部分国有闲置资产。联合公司以经营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打包开发山水资源、提升“三农”产业、盘活存量资产、做强物业经济,通过公司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实现多种资源汇聚农村,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推动民富村强。
3.突出抱团发力。经前期对各村优质资源全面排摸,共梳理项目70余项,涵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联合公司开发受荣、迂迢等村的山水、人文资源,撬动该区域休闲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园区周边存量土地和资金,由联合公司开发建设职工公寓等项目,让各村抱团分享物业经济红利。成立物业服务公司,参与园区配套物业服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流转部分山林及闲置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
1.着力深化产权改革。一是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农房和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产权的确权、活权,加快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评估、抵押、流转、处置体系,确保农村产权真正变成资产。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对村集体积极组织村民土地流转的,县财政给予资金奖励。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鼓励村级集体对一户多宅农房的收储利用等。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挥金融部门与涉农部门联动作用,深化农村金融在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三产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2.着力强化人才支撑。“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用活人才资源。“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发展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村支部,使其成为“领头雁”,同时要进一步创新选才引才用才机制,聘任一批企业家、退休老干部、“土专家”等作为乡村发展顾问,选调一批年轻干部脱产驻村工作,定向引进一批具有农业背景的专业人才。二是激活经营主体。研究出台支持年轻人返乡创业相关审核准入、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让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三是搞活合作平台。主动出击,加强与相关科院院所尤其是农业类高校院所的交流,做好宣传推广,将一批有条件的乡村打造成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科研流动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地等。
3.着力完善乡村治理。一是持续提升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入细入微,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大力培育群众卫生素养,进一步完善长效、常态化保洁机制,提升村庄洁美程度。二是大力弘扬乡土文化。注重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和乡风民俗,凸显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使乡村成为有灵魂的精神家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支持并指导有条件的乡村组建文艺队,搭建文化大舞台,创作并展演反映乡土人情、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三是全力抓好移风易俗。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把移风易俗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注重培育亲情、乡情,形成融洽邻里关系,突出新乡贤引领、宗族管理、村规民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民风向真、向善、向美。(舒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