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 330523/2023-00174 | 发文时间: | 2022-03-09 10:34:3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鄣吴镇 | |
文件效力: | 有效 |
《安吉县鄣吴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的解读
一、本次规划是如何体现出鄣吴村的村落格局?
答:鄣吴村属于在山水田园之间“自然生长”的古村落,基本保留了明清以来的整体格局和道路街巷。村落的街巷空间蜿蜒曲折,一条溪流贯穿其间,建筑进退自然有致,空间收放自如,充分表现了村落生长的自发性和随机性。穿村小溪、八府、九弄、十二巷,构成了鄣吴古村独一无二的空间格局。鄣吴村的穿村小溪,开凿于明代,穿越整个鄣吴村,是与鄣吴村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条水流,与旁边的街巷一起共同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滨水开放空间,是村民交往的平台。鄣吴村内建筑密度较高,道路呈自发性的不规则分布,街巷宽度较窄,民居院墙构成街巷的边界。鄣吴村的街巷格局基本延续了古村原有的“九巷十二弄”的传统格局,整体呈现出一种自发生长的历史脉络。街巷的尺度宜人,宽窄不一,道路铺装和街巷界面也各不相同,不仅发挥着道路的功能,同时也是村民交往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保护价值和意义巨大。
二、本次规划中整理哪些发展环境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答:(一)古村落与镇区用地交错,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鄣吴镇区与鄣吴村部分用地交错,造成管理混乱。古村落内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欠缺,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主要依托镇区展开。
(二)历史建筑数量较少,保护利用不足
鄣吴村现存文物数量较少,除了吴昌硕故居等三处省级文保单位外,其他历史建筑文物保护等级较低。目前村内现有文保单位(点)虽多数已经过一轮修缮,但保护利用不足,修谱大屋、金氏民居修缮后多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常态化利用。
(三)道路系统混乱,特色游线尚未形成
传统风貌区内道路系统错综复杂,道路之间也缺少主次之分,旅游特色游线尚未形成,无法有效的引导游客等外来人群。古村落内大部分道路偏窄,无法供机动车通行,给村民生活和消防工作带来困难。
(四)特色旅游服务设施偏少,旅游核心竞争力弱
鄣吴村作为国家 3A 级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展览、娱乐等具有古鄣特色的文化旅游设施偏少,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缺乏,旅游核心竞争力弱,无法吸引游客停留、参观与体验。
(五)村民保护意识不足,历史环境的保护和管控难
由于古村落保护前期缺乏统一协调,已有大量新建房屋、乱搭乱建的建构筑物破坏了村落整体景观。且伴随着古村落旅游的不断开发,居民翻建、新建和改造的需求日益强烈,历史环境的保护和管控难度将进一步提升。
(六)村内水系缺乏梳理,引导作用弱
古村落内穿村小溪穿过个别私宅,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通系统,弱化了小溪的引导作用。水体附近部分新建建筑与村庄的整体风格不协调,破坏了良好的视觉景观。
(七)旅游开发不足,品牌未形成,缺乏统一组织和管理
鄣吴村目前仍缺乏常态化管理的旅游管理服务设施,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古村游客缺乏有效的游线引导和行为约束等。
三、本次规划是如何定义鄣吴村将来的发展策略?
答:(一)乡村数字化、智慧化策略
鄣吴古村将践行数字化旅游新时代,全面提供宽带上网服务、旅游信息智能推送服务(自助导览、自助导游)、旅游智能化安全监控服务等服务,实现古村落景区智慧旅游,并打造古鄣旅游官方网站,通过多样化、科技化的展现方式,提供旅游服务、特产和纪念品在线预订或购买等服务。此外,鼓励鄣吴古村将数字技术融入至文物保护中,使文物资源“活”起来,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物的日常监管。
(二)文旅融合、品牌先行策略
深化文旅融合,做大做强昌硕文化品牌,积极整合古村及其周边康养度假、研学旅游、乡村休闲、夜间旅游等特色资源,串联昌硕故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长三角亲子研学特色景区。
四、本次规划中鄣吴村村庄定位和形象口号是什么?
答:
总体定位:昌硕故里·人文鄣吴;
旅游定位:规划将依托“安吉游戏”项目建成运营后带来的大量研学、亲子群体,结合吴昌硕 “诗、书、印、画”的主线脉络,推出并完善手工制扇、拓印、国学、竹酒、家谱、知青文化等系列研学课堂,并通过“吴一一”和“龙宝”这对独具鄣吴特色的IP 形象,进一步提升了鄣吴亲子研学品质,打响“行走的课堂在古鄣”的亲子研学游品牌,将村落打造成为:中国亲子第一古村落、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湖州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
五、本次规划中任务和重点是什么?
答:(一)保护村落整体格局
鄣吴古村,两山环抱,小溪贯穿,绿林成荫,历史建筑集聚,真实的展现了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村落文化形态。规划应保护和延续鄣吴古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和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山水环境。
(二)划定保护层次,切实保护好历史遗产
加强对村庄整体格局—街巷—文物古迹等各层次的保护,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各层级的保护要求,有系统地保护鄣吴历史文化遗产,在现有基础上,对穿村小溪、街巷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优化提升。
(三)优化用地布局,完善设施配套,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合理优化古村落用地和空间布局,挖掘现有空间潜力,见缝插针打造公共空间节点,优化提升村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四)发挥自身特质,挖掘古村内涵
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传统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整理,弘扬昌硕文化、扇艺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规划将深入挖掘和发挥自身历史资源特色,打造明清建筑博物馆、昌硕文化体验地、扇艺文化传承地,成为独具特色的历史村落。
(五)丰富古村业态,打响旅游品牌
鄣吴古村旅游开发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利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传统民居、古巷发展旅游业,通过民居改造,建设小型博物馆、展览馆群,强化古鄣文化底蕴,打响昌硕文化品牌,并与“安吉游戏”紧密互动,做大做强“行走的课堂在古鄣”的亲子研学游品牌。规划将通过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和丰富的古村休闲业态,情景式的互动体验,尽可能的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六、本次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是多少?
答:规划期限为 2021 年 -2035 年。
2021 年 -2023 年为近期规划:对文保单位、保护建筑进行常态化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得到保护改善。以整改性保护和发展性保护为主,提升穿村小溪、街巷沿线景观风貌,完善古村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古村内部活力,达到全面开放的水平。
2024 年 -2035 年为中远期规划:达到综合发展的目标,古村传统风貌的改善、整治和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古村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七、本次规划的核心保护范围内总体保护要求是什么?
答:1、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历史建筑不得拆除、损毁,濒危的需抢险加固,年久失修的要及时维修;2、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时要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仅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善;3、传统民居区选择相对完整地段加以维修恢复,保护历史建筑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风格。反映居民生活的特色宅院、庭院予以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4、不得对建筑进行影响、损坏传统风貌的改建和外装修;5、对已有的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要求建筑形式、体量、高度、色调,门、窗、墙体、屋顶符合鄣吴村传统建筑要求。
八、本次规划中如何利用村庄土地的?
答:(一)以居住为主,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展示功能。规划鄣吴古村落范围内用地功能仍以居住为主,但为避免村民翻建住宅对古村落产生破坏,规划将有新建住宅需求的居民搬迁至安置小区内,村集体回收老宅用于文化展示馆、小型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建设。
(二)见缝插针植入公园绿地等活动场所。打造宜居宜游的古村落规划结合穿村小溪、主要巷道等沿线空间梳理和景观打造,见缝插针植入公园绿地等休闲活动场所,打造宜居宜游的古村落环境;
(三)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塑造昌硕故里、人文鄣吴整体形象结合归仁里老街、人民路沿街商铺以及村内文物建筑,植入民宿、餐饮、制扇工作室、诗书画印博物馆群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塑造“昌硕故里、人文鄣吴”整体形象,打造留得住人的古村落。
九、本次规划是如何保护传统风貌区水系的?
答:(一)保护为主、整补为辅。保护穿村小溪,定期进行修缮和疏浚。拆除部分阻挡小溪的民居,使整个溪边道路形成连续通畅的步行系统,发挥小溪的引导作用。对小溪沿岸的民房进行整治,对于层数过高的建筑进行将降层处理,对影响小溪整体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改造;
(二)线面结合、因地制宜。挖掘穿村小溪沿线闲置空间,结合古村落文化内涵,进行重要景观节点打造,保护穿村小溪格局风貌的同时,植入互动性空间,提升沿溪空间的游览性。进一步发掘现有的明沟排水的功能,通过整治和修建,完善核心区内的明沟排水系统,结合街巷道路的布置,形成行中有水,水边有景的多层次空间。在古朴的街道中增添流水潺潺的听觉景象,丰富游览感受。
(三)水塘节点、重点提升。结合月亮塘、备战仓库月亮塘等村内重要水塘节点,进行水体周边景观提升,主要包括水体治理、驳岸整治、周边建筑立面风貌整治、景观空间梳理等,进一步提升古村落景观风貌。
解读人:董世源,解读电话:175572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