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安吉 >安吉动态
看余村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迈向示范地—— 念念不忘的“回响”
来源:安吉新闻网 时间: 2023-11-16 字号:[ ]

  进入初冬,天荒坪镇余村依旧绿意盎然、风光正好。村口处矗立的巨大石碑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熠熠生辉,来往游客不断,驻足拍照的场景比比皆是。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对当地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十八年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绿水青山成了余村人的幸福靠山,平均每天能迎来3000多名游客,“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创新蝶变正在上演。

  小村长出“新风景”

  与往常一样,余村的春林山庄里很是热闹,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男主人潘春林忙着招呼来自各地的客人,女主人谢春花则腰系围裙走进走出,片刻不歇。“现在大家都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好喽。”潘春林笑道。

  20多年前,余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矿山村,潘春林则是矿山上的一名拖拉机手。靠炸山开石矿,村民富了,但同时村里的青山秃了,绿水也黑了。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余村下定决心停掉矿山、关掉水泥厂。

  一时间,村集体收入大跌,大量村民失业,潘春林也不例外。没了收入后,他只能另谋生路,尝试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但刚开业时山庄生意十分冷清,每天都要为客源发愁。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当时我汇报了村里的发展情况,没想到他听完后非常高兴,充分肯定了村里关停矿山、水泥厂的做法,评价这一选择是‘高明之举’。”老书记鲍新民回忆说。

  一番话迅速传遍村子,既鼓舞了大家,也为余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村里开始做起修复生态大文章,重新编制发展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全村休闲产业逐渐壮大,乡村旅游日益红火,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转型。2019年,余村农民人均收入为495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

  2020年3月30日,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看到满目青山绿水、家家美丽楼房,他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总书记来过之后,我们也在想怎么把余村农家乐做得更好。”如今,潘春林又多了一个身份——余村乡宿联盟主席。在大家的商量下,村里40多家农家乐、民宿业主一起成立了乡宿联盟,通过资源互补、客源互推,打造农家乐产业链,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理念一变天地宽。余村的这张蓝图,日渐清晰,在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上,余村成功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抱团迎来新格局

  “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现在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余村的潜力不仅仅在村内,要想办法跳出余村,拓展发展空间。”

  于是,余村有了个新概念——“1+1+4”,即以余村为核心,天荒坪镇镇区及周边山河、银坑、马吉、横路等四村统筹发展。在新规划下,余村将新的游客中心建在了五村的中心位置,同周边共享流量。

  故事的新篇章由此开始:隔壁山河村的游客更多了,村里办起了特色民宿,还发展起露营、研学等体育休闲产业;凭借丰富的影视资源和自然风光,银坑村开始打造影视基地,并建起一条银坑绿道,实现了与余村大道的无缝连接……

  今年,在原来“1+1+4”的基础上,安吉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南部片区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3个乡镇24个村组团发展,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从5个村扩展到24个村,就是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统筹引进人才和资本,优化布局文旅产业和新业态。”天荒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金鑫解释。

  余村变“大”了,从原先只有4.86平方公里扩展到245平方公里,从原住村民1080人到现在带动约5万人共同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涵盖10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2万余平方米的厂房以及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的发展蓝图,形成了以点带面、片区联动、整体提升的生动局面。

  在新格局下,如何进一步将“生态流量”转换为“留量”?这次,大余村把目光聚焦在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身上。2022年7月,天荒坪镇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数字经济等8大类型产业,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一时间,应者如云,百来个项目抛出“橄榄枝”,余村迎来越来越多双向奔赴的“新乡人”。

  为更好地给青年创造平台,今年年初,大余村启动首期5平方公里青年人才社区建设,聚焦新经济、新文旅、新农业三大产业,打造余村共创空间、青来集数创中心、马吉加速器和白水湾产业园等多类型产业平台。作为核心人才社区,3.7万平方米的青来集人才社区已入驻了邻汇吧、云梯科技、精康医疗、“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等50余个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1000余名青年人才和在校大学生。

  有了更多新鲜事

  余村大草坪上,音乐演出、飞盘运动等成了常态;OKKA乡野骑行俱乐部旁,时不时能看到来自天南海北的骑友们;青来集人才社区里,年轻人都来“拎包入住”……眼下的余村,更现代、更年轻了。

  “80后”张赟是最早入驻余村的合伙人之一。去年八月,瞄准生态农业赛道,他带着团队“原力食品”来到余村,专注于高品质生态好米的开发。同时,开辟了10亩试验田,承接上海市生物基因研究中心“节水抗旱稻研究项目”的落地。如今,通过线上线下分别发力,两年内,公司营业额有望突破1亿元。不止如此,在张赟的牵线下,余村还开始了与ECI国际数字创新组织的紧密合作,成功举办ECI国际绿色发展(中国·余村)创新论坛、ECI全球未来乡村绿色发展创新大赛等。

  当“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创业青年、大学生等聚集在一起时,村里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在余村后巷,主攻短视频创作的阿鲍团队把工作室安在了这,用镜头记录乡村里和青年的故事;合伙人团队文益社将主巷上的九间铺子改造成了“青年在村灵感便利店”和兜内咖啡,并推出“售卖一杯捐出一元”的公益行动;老旧仓库摇身一变成了热闹的乡音酒馆,每晚都会吸引不少村民、游客前来……

  当然,在余村的新故事里,主角不仅是新乡人,还有原乡人。

  看到村里的变化后,余村姑娘俞佳慧回村参加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路演。在那场路演中,她说想将村里的一块闲置土地打造成一个以亲子体验为主题的生态农场。眼下,农场已正式开业,且人气很旺。

  不负青山,常绿常新。新“村民”的到来也为共同富裕写下新注脚。今年1月至9月,大余村共接待游客610万人次,同比上升24.2%;实现旅游总收入88.7亿元,同比上升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