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这么巧合。
今天,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在安吉举办,专家学者齐聚,以“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共话未来。这一天,恰逢国家宪法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举办这一论坛,意义更为特殊:党的十九大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入报告;随后,“生态文明”又被写入宪法。
这一天,以基层实践与理论学术相结合的方式,纵论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在其本身意义之外,更多了一份纪念。而对安吉来说,也因其所为,而得其幸。
绿水青山 生机勃发
每逢周末,孝丰镇白杨村共享食堂——春风餐厅座无虚席。餐厅员工宋小珍说,从来没想过能在家门口上班,而且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
安吉,七山一水二分田,“寸土寸金”。2020年12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复,安吉启动自然资源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21年,白杨村被列入农、林、旅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建设改革示范工程。随后,白杨村启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起共享公寓、共享食堂,按照“两入股三收益”的农民利益联结模式,盘活、整合闲置或低效宅基地、毛竹林、耕地等资源,打开共富新空间。
这为白杨村民提供了300余个固定或临时性岗位。从“在外不称白杨人”到“幸福感满满”,和宋小珍一样,现在提起自己是白杨村人,大家都很骄傲。现在,村民宋金良成为“七彩田园”田间管理员,每天工资160元;原废弃水电站改成了“等风”民宿,村民金菊芳成为民宿管家,每月收入4000多元……眼下,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乡村振兴和百姓共富赋能。有“安吉小瑞士”之称的夏阳村,因露营走红,村里鼓励农户通过土地等资源资产入股,涉及的农户每年享受1000元/亩的租金和1000元/亩的分红;户籍在本村的村民,每年还能领到300元的生态保护奖励金。梅溪镇红庙村的网红咖啡馆“深蓝计划”一天卖出7132杯咖啡,刷新了全国单日单店咖啡销售纪录。
废弃矿坑的华丽变身,在安吉并非个案,也绝非偶然。除了政府层面有计划地推进修复与利用,还有多方力量在参与。例如,安吉农商银行从中发现机遇,按照EOD模式开发金融产品“生态修复贷”,投放超5000万元,帮助包括“深蓝计划”在内的13处废弃矿坑、废旧厂房修复整治和转化。
山水竹韵 风景俱佳
毛竹去除枝叶、剖竹为片,然后打包送往竹制品企业,被加工成各类“以竹代塑”的产品。每年砍竹季,孝丰镇横溪坞村毛竹分解点就忙得热火朝天。“林道修起来了,集中处理毛竹的分解点也建了起来;现在,毛竹价格上去了,成本却降了下来,收入比之前增加了不少呢。”竹农们说。
小竹子撬动大产业的支点,是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这两年,安吉新改建林道1012公里,打通竹材砍伐、运输通道,又规划建设了一批竹材分解点,打通从原竹到进厂的连接点。今年,孝丰镇全域推广“横溪坞经验”,9个毛竹“大年”的村实现毛竹统一流转、砍伐、销售,毛竹交易价格上涨25%,毛料交易价格上涨50%。
生态资源变现,要有改革之力的支撑。今年暑假,位于杭垓镇大坑水库下游的龙出没漂流火出了圈,开业两个多月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而龙出没漂流能够落地,就得益于安吉创新实施的用水权改革。
“通过这项改革,我们拿到了大坑水库的用水权。”项目负责人阮道胜说。在此之前,大坑水库用水权在交易平台以每年32万元交易价转让。这笔交易,为村庄引来了1.3亿元以上的投资,带动当地农户年人均增收约2400元。
绿水生金的“场景”不断刷新。昌硕街道石鹰村的大村山塘通过用水权改革方式,招引了“十八道湾漂流”项目,交易额为100万元/年,同时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经营漂流商铺,带动村集体增收约110万元;章村镇长潭村依托水资源引进洞庭山矿泉水集团,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据测算,我县389座集体山塘水库30年的用水权总价值共174亿元,其中文旅价值150亿元、供水价值24亿元。目前,全县已有22座农村集体山塘水库完成流转交易。
因山水之美,连风都成了可以开发转化的旅游资源。前段时间,在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的安吉西南,一项高规格的滑翔伞赛事为乡村引来了新客人。依托报福镇中张村和章村镇章里村、河垓村设立的4个起飞场、3个降落场,安吉拥有了全年适宜飞行天数200天以上的世界一流滑翔伞飞行营地。
“现在,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从最早期依托自然资源的生态旅游,到现在持续迭代升级的美丽经济新业态,再到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开辟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赛道,可以说,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是安吉绿色发展的根本所在。”县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逐绿前行 乐享生活
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已经深度融入安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天荒坪余村,有一座很酷的建筑——“余村印象”。说它酷,是因为这个建筑从用能端变成了产能端,从纯粹的碳排放源变成了零碳排放,甚至成为富余绿电具备抵消能力的负碳项目。
“双碳”目标之下,“低碳”已成为绿色发展的代名词。乡村如何向绿而行,安吉给出了参考。
“白天光伏发电超出用电负荷时,多余的电就进入储能装置储存起来,供夜间使用。”天荒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余村印象”屋顶安装了储能电池用于绿电存储,并引入光储直柔技术为展厅内的直流空调等设备提供电能,多余的电能也可以就地存储,相当于一个“充电宝”。因此,图书馆及展厅能够依靠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碳抵消”,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逐绿前行,乐享绿色生活。今年8月,余村通过浙江电力交易中心,成功进行了首次绿电交易,分别向宁夏、黑龙江、安徽等地购买光伏发电和风电电量621.2万千瓦时,购买绿证2878张。随着绿电源源不断送入余村,该村实现了全域绿电供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869吨。“这里的空调、冰箱、电视机等使用的都是绿电,民宿附近还有充电桩,游客出行方便了的同时,旅行也变得更有意义。”余村归莳慢居民宿业主叶志蝶说。
在君澜度假酒店,竹灯、竹地板、竹餐具、竹牙刷……目之所及,皆为竹制品。今年以来,安吉“以竹代塑”覆盖竹户外地板、一次性餐厨用具、竹日用品、竹小家具等领域,产品销售总额达12.5亿元,竹制可降解环保袋签订总量达200万只,实现塑料垃圾减量2000余吨。
在此基础上,我县还致力于向公众传递“碳普惠”概念和意义,鼓励群众和相关企业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今年,我县主动参与杭州亚运会碳中和行动,向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捐赠21046.4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普惠,均为竹林碳汇。从绿色用能到零碳生活,从美丽乡村奔向未来乡村。在安吉,依托自然资源的“绿色”正孵化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