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向往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也有人奔赴恬静悠远的乡村生活,32岁的龚德隆属于后者。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的他,于2016年回到老家孝丰镇城北社区成为了一名农创客。花草相伴、鸡犬相闻的日子,让他觉得充实且快乐。
初见龚德隆,在灵峰街道一家民宿的院子里,只见他猫着身子摆弄着一盆盆绿植。他中等个子,长得很结实,认真做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以前的我是个急性子,从事这一行久了渐渐变得平和一点。”他笑着说,眉头也渐渐舒展开。
一开始就进入了困难模式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是很多90后都有的经历,龚德隆也不例外。为此,他去景德镇研究过瓷器,但觉得这条路不适合自己。之后,他又跑去上海调研花卉市场,回来后就入了园艺这一行。“因为我对植物花卉比较感兴趣,刚好家门口有块空地,那就试试呗。”他说得很轻松。回乡捣鼓农业,家人倒也支持他的决定。“毕竟有一份事业干总比游手好闲强。”龚德隆解释道。
虽然经验不足,但龚德隆胆子不小,一上来就建了十个紧密相连的大棚,然后一口气引进了数十种观叶植物,尽管他在上海学习时只接触过兰花类和沙漠类植物。
起初,龚德隆的园艺场只管卖,客户买去的植物出了问题来咨询,他一问三不知。后来,他发现自己场地里的植物也出现了问题。
“一开始不懂,也不了解状况,看到叶子卷起来了,就不停地浇水。养了一段时间,死了一大片。”龚德隆回忆,第一年损耗得有二三十万元。
找到了养护花草的诀窍
有了先前的教训,龚德隆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自己的园艺场,修剪、浇水、翻土、施肥……他开始熟悉每种植物的习性,了解它们的特点。他在场地里划出一片区域专门用来做试验,将同一种植物分三个区块种植,分别以三天、五天、半个月为周期进行浇水,其他条件控制不变,然后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试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观叶植物只需半个月浇一次水,平时它会出现黄叶,这都是正常的新陈代谢现象,只要将泛黄的叶片及时清理掉就行。但这类植物对光线、温度、通风状况要求比较高,平常养护的时候需要多注意。”龚德隆说。他也时常去请教同行前辈,学习养护经验,“有时候,自己琢磨很久摸不着门道,别人点拨你一两句话你可能就明白了。比如杜鹃,我花了挺长时间去摸索它的习性。刚开始遇到的问题是花开得很好,但顾客买回去两三天它就瘪掉了。我以为是通风不好造成的,实际上是因为缺水的缘故。而且杜鹃还很怕晒,它喜欢生活在半阴半阳的环境里,不然天气一热它容易焦。”
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园艺场的经营模式逐渐从单纯把植物花卉销售出去,转变为给客人分享、普及养护知识,龚德隆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
“有一个余杭的客户,穿着打扮很普通,第一次只是进来看看花花草草,并没有下单的意思。因为我那天不忙,就跟他闲聊,给他介绍了各种植物的习性,当天他没说什么就走了。隔了几天,他又来了,一下子购买了1万多块钱的东西。后来,他家别墅里的植物也都是从我这儿拉过去的。”龚德隆说,运一车植物到余杭,车子跑不快,得两个多小时才能送到,但他很开心,“余杭那边也可以买到各种绿植,但他特意跑到我这儿来买,确实蛮有成就感。”
拥抱一个灿烂的春天
龚德隆的园艺场紧挨着白缸线,来来往往的车辆都能在这里捕捉四季的美好。但对龚德隆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春天的园艺场:雪柳上演着春之圆舞曲,结香、蝴蝶兰也不甘落后,加入了争奇斗艳的队伍……
“以前喜欢花花草草的大多是45岁以上的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花草感兴趣,可能大家都梦想有一个能治愈自己的美丽小院吧。”最近,龚德隆接到了不少为庭院设计、布景的邀约,这是他设想中的园艺升级版。“今年准备坚定目标,好好干一场。”龚德隆憧憬着。今年,妻子也加入了园艺师的行列,两人计划将园艺场打造成一个综合体,可以开展鲜花沙龙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将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