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的古代关隘众多,最出名且保存最完好的,非独松关莫属。但如果以历史战火风云来论,个人以为还是苦岭关更胜。苦岭关以“苦”为名,书写了安吉以前的苦难史。
当然我这样表述,不代表苦岭关名字的由来。现在最普遍的说法此关最初为孝丰人金氏所建,后代史料都这样沿用。它原名虎岭关,那时当地山高林密,或许真有老虎出没吧。但事实呢?相传早在春秋争霸时,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出兵攻打楚国,楚国还击,越军大败,楚国大夫公子庆、公孙宽追赶越军到达了冥地,而冥地就在今天苦岭关与长兴泗安镇之间。因苦岭关险峻,楚军没有追上来,撤兵回去了。
苦岭关是后来改的,同样源自传说。南宋岳家军在广德抗金时,岳飞在战事最危急时刻翻越此岭,感叹地势险峻,说“此岭苦我也!”随之改名苦岭关。在《宋史》中,包括后来的明万历《广德志》,以及清光绪《广德州志》等史书都照此沿用。所以今年初,当电影《满江红》风靡之时,有许多人跑来此地,缅怀岳家军在广德抗金的“六战六捷”,一时古道之上人来人往。“五一”长假期间,上山车辆也不少。安吉方向目前正在修建步行古道,工人告诉我将来还会有岳家军抗金纪念长廊。
相比传说,苦岭关真实发生过的战事更加残酷。元、明时期主要是闹土匪,土匪和官兵经常在苦岭关厮杀。最出名的是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孝丰土匪汤毛九率众进攻官府,广德知州周时望、判官况照亲领军民驻守苦岭关。
据袁成民老师《太平军在安吉军事活动概述》考证,“咸丰十年庚申(1860)二月二十八日,太平军李世贤部从广德卢村,翻越缫舍苦岭关后,进入孝丰地界,一路遭到以王敦书为团总的孝丰地方民团的顽强阻击与骚扰,中午抵达西圩……”当时协助王敦书防范太平军保卫苦岭关的是西圩施家的施莘任,他后来接手王敦书成为孝丰团总。早在一年前,施莘任自山西太原府回乡为母亲丁忧后,就根据形势判断太平军会从苦岭关方向进入安吉。于是他将表弟从湖州武学堂招回作助手,专门驻防苦岭关,并对苦岭关进行了加固。虽然苦岭关险峻,但是民团人数毕竟不足,无法与上万的太平军抗衡,伤亡惨重。之后的三年时间,太平军先后分四次由苦岭关等进出浙皖两地,给当地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到了抗战时期,日军从《宋史》中找到这条古道,1943年10月3日,经赤坞、西圩后,从苦岭关进入广德南部,对卢村、柏垫、月湾街等地扫荡,苦岭关周边再次受到洗劫。而到了1945年春夏,新四军和国民党又在此展开激战。现在苦岭关广德一侧山头上的战壕,就是那时留下的遗迹,希望修古道时,能将它保存下来,可完整阐释苦岭关的过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