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安吉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8所,其中:小学27所,初中15所(其中民办一所),九年一贯制2所(均为民办),十二年一贯制2所(其中一所民办),民办完全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按城乡区域分,城区及周边24所(分别小学11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2所,十二年一贯制2所,完全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乡镇24所(分别:小学16,初中8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50571人,其中小学35487人,初中15084人。专任教师3168人,其中小学1932人,初中1210人,特教26人。2014年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十四五”期间,安吉教育在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基础上,把高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2019年出台《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政发〔2019〕17号)全面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成立安吉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工作。启动创建以来,对照评估标准,压实部门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举措落实,高标准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强化保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设在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落实相关工作。《安吉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作为主要目标,予以强化落实。
2.科学规划布局。启动实施“十四五”教育建设项目规划,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组建项目建设专班,强化跟踪督查,加快推进初中教育资源向中心城镇聚集。2022年,重新谋划明确37个教育建设项目实施主体和实施时间。2023年以“项目建设攻坚年”为抓手、全力以赴推动教育项目建设,计划年内竣工项目15个,开工项目12个,竣工项目预计投入资金超11.5亿元,新增义务段学位数量达5640个(其中小学3240个、初中2400个)。同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今年将新增义务段学校2所、异地搬迁学校2所,撤并7所小或偏的薄弱学校或校区。加大暑期维修改造力度,2023年计划投入2478万元,涉及20所学校零星维修改造。
3.加大财政投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营造城乡一体的教育环境。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近两年,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15.60亿元和16.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6.47%。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初中从2021年的1100元/生/年增长到2022年的1300元/生/年,小学从2021年的900元/生/年增长到2022年的1100元/生/年,均高于省定标准。义务教育段教师收入整体提升,2021年度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在编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170909元,高于当地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167863元。
(二)优化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全面提升办学条件。持续投入改善“校园安全美化和装备现代化水平”。2020年总投入7063.73万元,完成35 所中小学、幼儿园的维修改造和46所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提升;2021年总投入5340万元,完成32所中小学、幼儿园的维修改造和46所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提升;2022年总投入4921.34万元,完成2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维修改造和46所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提升。
2.统筹配置城乡教师。一是创新资源配置,确保乡村教师“数量足”。出台《安吉县教育系统人才引育办法》,加大优秀人才招引。两年来招聘义务段学科教师354名,用于义务段学校教师补充。二是坚持存量挖潜,灵活用好现有编制,设立学校“可聘数”管理制度,实行“编办控制总量,部门统筹使用”的管理方式,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采用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核编方式,适当放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两年年招聘79名音体美学科,解决乡村学校体音美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三是加强政策激励,努力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设立农村任教津贴、乡镇工作补贴、农村特岗教师津贴、支教交流专项津补贴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福利待遇,逐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岗位评聘优先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向缺编、薄弱学校进行支教交流;落实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对乡村学校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审量化时予以加分。 3.深入推进教共体建设。深化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建立由45所学校组成的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26对,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完成教共体帮扶共建基本任务,2022年开展同步课堂750节、网络研修456次、线下教研201次,均超额完成任务指标。教共体建设典型案例和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典型案例均入选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学校典型案例(第二批)。发挥学区优势,积极打造学区共建特色教研,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各校教育资源共享、优质协同发展。
(三)深化改革,推动教育优质发展
1.落实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德育工作,做好“三保障一提升”。一是课程有保障。各校规范思想政治课程,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纳入学校考核。二是师资有保障。抓好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4支队伍建设,全方位保障德育工作力量。三是活动有保障。围绕“我们的中国梦”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夯实青少年成长的思想基础,为广大青少年打好成长底色。“浙江有礼”活动,“开学第一课”“网络文明”“生态文明”“法治安全”等各项主题活动形式丰富。各校一校一品特色逐渐明显且有提升。第二初级中学《每天放飞一小时:“双减”视域下的初中生个性化成长新样态》获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溪龙小学《依托茶乡茶事,五育并举培育新时代小茶人》入选省中小学“五育并举”工作实施方案。
2.深化课程改革。一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县域“小学综合评价改革”获省级试点、“作业改革”被确立为市级实验区。坚持德育为先,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加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抓好“两山”思政品牌建设。统筹设置体育、艺术、劳动课程,深入推进2+N(其中2指体育和阅读)学生素养提升工程,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少年培养全过程,做好“普及+创新”文章。在小学段实施“优质学校示范引领、新优质校培育发展、小而美学校特色创建”三大工程,在义务段学校深入开展“环境建设、教育管理、师资培养、文化发展”四大比拼活动,加快推动义务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3.锻造师资队伍。一是深入实施“三名”培育工程,加强校长队伍能力建设,出台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改革实施意见,选派一批农村学校优秀校长,推动改变部分农村学校薄弱办学面貌。创新新教师培养机制,制定《关于加强新入职教师培养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分层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培训、流动学习等。二是强化骨干引领,力求乡村教师“教得好”。建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特级教师”五级骨干教师梯队培养体系,全县7个特级教师工作室、39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00个骨干教师工作坊覆盖到所有农村学校,针对农村不同层次教师开展业务培训。采取名师送教下乡、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名师+研修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研修品质和乡村教师专业能力。三是扩大农村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的培养规模。在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评选,以及名师名校长培养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优先向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倾斜。全县义务教育学校289名名师名校长系列骨干中,农村学校192人,占66.4%。2020-2022年度义务教育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县级以上业务类获奖1482项,其中农村学校获奖1054项,占71.1%。
(四)关注热点,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1.实施阳光招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就近入学原则”等政策目标,制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规范招生工作秩序。2022年秋季,网上报名率100%,招生入学工作整体平稳,社会家长反映良好。2022年8月申报房产学位锁定系统数字化改革项目,2022年9月被列为浙江省教育厅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同时被评为安吉县2022年度“微改革”十佳案例。
2.关爱特殊群体。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2022学年全县义务段残疾儿童少年188人,入学安置率100%。其中在县育新培智学校就读68人,随班就读95人,送教上门14人,教育康复机构就读10人,县外就读1人。全县建有资源教室的学校19所,覆盖所有乡镇。继续依托“1+4+N”县、区、校三级融合成长支持中心,充分挖掘伙伴融合对于普特儿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两山融合伙伴”安吉特殊教育品牌。安吉特教经验《搭建融合支架 推进融合教育》于2022年8月10日在省特教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爱心营养餐和困难生生活补助,2022年全年完成困难生营养餐资助4742人次,合计资助金额353.64万元;困难生生活补助资助4742人次,合计资助金额147.08万元。
3.落实民生实事。一是托管服务扩面提质。全县义务段学校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全县47所中小学开展课后托管服务。2022年,参与学生占比达90%,教职工参与率达96.22%,暑假期间,全县19所学校开设暑期托管服务工作,985名教师为全县3164名学生做好托管服务工作。体质健康提升、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等项目融入到托管服务,让学后托管从“管”学生到“导”学生,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育人功能,真正让家长托得安心、托得舒心。二是实施“校园清凉工程”, 2019年一期工程完成10所学校空调安装,投入资金506万元;二期工程于2020年完成34所学校空调安装,投入资金1319.22万元;2022年投入资金390万元,实施中小学教室护眼灯光改造行动,完成学校33所,教室833间,有效保障学生用眼健康。自2021年开始,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项目”和“初高中新生结核病免费筛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