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古蜀王蚕丛氏“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的青神县,距今已有1500年建县史,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60平方公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溪水潺潺,翠竹苍苍,演绎出“半城山水半城竹”的神韵。
坐落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得名自诗经“安且吉兮”,寓意舒适且美好,建县于公元185年,迄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安吉产竹,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之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青神县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路向东,深入长三角腹地,便到达1800多公里外的安吉县。同处北纬30度,同样因竹而美、因竹而名、因竹而兴的两座城市,开拓出了异曲同工的绿色发展之路:根植本土非遗文化,打造世界瞩目的文旅产业;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蹚出美丽乡村新路;打造青山绿水,守护金山银山……
一根翠竹 挑起文旅产业大梁
安吉 非遗为媒 文化赋能
近日,北京居庸关长城上,随着夜幕降临,在激越的《响木舞》鼓点声中,竹灯通道、长城门楼、城墙通道、烽火台的灯光依次亮起,来自竹乡安吉的灯火,照亮了长城。现场吸引了不少前来夜游长城的北京市民和全国游客。
璀璨灯火里,安吉的非遗文化淋漓展现;竹灯长廊里,千盏造型别致的竹灯随风摇曳,映照出安吉这个“中国美丽乡村”的曼妙轮廓;竹编包、竹碗等日用和文创产品全面展示了安吉以竹代塑的成果,也为中国“双碳”战略提供了“安吉方案”;安吉特色节目竹叶龙在各个推介展示区里穿梭表演。安吉“非遗”展示区里,来自民间的“非遗”手工艺人表演着各自的“独门绝技”。
“对安吉来说,这也是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安吉县文体旅游局负责人说,近年来,安吉一直稳居全国旅游百强县榜首。安吉的旅游、优质农产品和民间文化抓住推介良机,扩大了安吉的影响力,进一步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
安吉县拥有上百万亩竹林,素有“中国第一竹乡”美誉,是奥斯卡获奖电影《卧虎藏龙》中竹林大战的拍摄地。近年来,安吉县一直在努力探索“艺术乡建”“文艺赋美”“文化赋能”路径,而用“非遗”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注入文化力量是一条有效途径。
安吉县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1名、市级传承人66名、县级传承人161名。其中,以“竹”为元素的竹扇、竹刻、竹编等“非遗”项目占据多数。
“如何让非遗传下去、走更远?我们不断尝试非遗产业化,将非遗的文化属性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安吉县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安吉县鄣吴镇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里,也是鄣吴竹扇制作技艺的集聚区。围绕鄣吴竹扇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鄣吴镇已经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制扇产业链,拥有百余家竹扇非遗工坊,不仅培养了更多非遗传承人,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
制扇技艺非遗传承人陈爱兴与扇结缘已有30多年。说到近年来鄣吴镇制扇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位老扇匠言语间满是欣慰:“目前,竹扇产业已经成为我们鄣吴镇的支柱产业,当地制扇从业人员多达千余人,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到制扇行业中来。这些年,政府还深挖鄣吴镇作为吴昌硕故里的文化价值,将昌硕文化与竹扇文化相结合,推出相关研学路线,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带火了当地旅游。”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依托万顷竹海美景,以竹博园、中国大竹海等为主的竹海旅游和农家乐、民宿在安吉快速兴起,安吉竹产业实现了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的跨越,“竹林+体验”“竹林+康养”“竹加工+旅游”“竹文化创意+旅游”等新业态不断呈现,打造了中国美丽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青神 以文兴业 多元融合
篾片在手中均匀用力,不停地折弯,使内部竹纤维增强韧性后,再开一道小口,分开两篾片,夹于食指和中指之间,轻轻往下一拉,篾片便在悦耳的“沙沙”声中应声而开……当安吉竹灯照亮长城时,两千公里之外的青神县“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里,竹编非遗传承人正在教授国内外学生一个绝活——徒手启篾。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蜀王蚕丛氏教民农桑起,青神先民就以竹为原料,编制簸箕养蚕,编制晒簟、箩筐、撮箕等生产生活用品。青神境内,山野河岸之间,农户家家种慈竹、户户有竹林。慈竹筒长节疏、纤维长、韧性强,是青神竹编的天然原料。
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提水灌溉农田;明代县人余承勋进京考进士后任翰林院修撰,所用书箱、膳食盒系竹丝编织;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被列为清廷贡品;民国时县人将写有“抗战到底”的细竹丝斗笠慰劳抗日将士……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见青神竹编的身影。随着时代的发展,青神竹编也从最初的生产生活工具、中期的居家生活用品发展成更高水平的当代工艺竹编,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改革开放后,以陈云华等为代表的竹艺大师不断涌现,陆续创作精致美观的平面竹编、瓷胎竹编、竹编家具等六大类八大系列、3000多种产品体系。青神竹编的代表作《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珍品更是创造了“竹丝比金贵”的奇迹。
2000年青神被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神开启了竹编产业发展新纪元。竹编现已成为眉山名片和青神新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迄今为止,青神已成功举办4届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累计交易额超20亿元,将竹产业发展推向高潮。竹编产品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被选用为外事礼品,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青神县已成功打造竹里院子、竹里巷子、竹里萤光等竹旅“IP”,竹文旅不断融合发展,中国竹编第一村——兰沟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天府旅游名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示范。
一片叶子 激活“舌尖上的经济”
安吉 立足白茶地理标志 创新茶饮打造IP
仲夏时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繁忙的采茶季早已结束,但每天仍有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万亩茶园打卡留念,“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起步。
安吉山川隽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这里产出的白茶香郁味醇,独树一帜。2001年,“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安吉白茶由此拉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序章,开启了打造白茶品牌的新航道,发展白茶产业成了当地的“致富密码”。
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安吉白茶以其优良品质和市场影响力入选了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名录。“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提升安吉白茶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新契机,有利于扩大安吉白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安吉白茶走出国门。”安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安吉茶企先后在欧盟、韩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商标注册,为开拓安吉白茶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如今,安吉县白茶产业壮大了,当地发展思路更加活泛起来。在黄杜村白茶核心产区的万亩茶园观景平台下,原本闲置的储物空间被改造成茶饮空间,游客喝茶纳凉有了新去处。和传统的冲泡不同,这里的茶饮经过了二次调配。“安吉白茶是我们当地的招牌,我们想看看能不能把安吉白茶搭配做成奶茶和新式茶饮,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来打卡。”园区一茶饮店店长说。
立足于白茶,又不止于白茶,这一杯杯创意茶饮赋予了传统茶现代色彩,也让安吉白茶产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今年以来,茶饮空间单日接待量达两千余人。安吉县茶季卖茶叶,农闲做旅游,打出了一副生态好牌。一片茶叶已不仅仅让人口舌生津,更是当地文旅融合产业的载体。
小小黄金叶,氤氲飘九州。近年来,安吉县已累计向湖南、四川、贵州等地捐赠千万株茶苗,携手多个村庄让这片叶子走出安吉、再富八方百姓,续写一个个“白茶富农”的新故事。
青神 立足白茶地理标志 创新茶饮打造IP
“全村2000多人,人均种茶面积接近3亩。通过精心管护,1亩的产值大概有1万多元,相当于我们人均收入有3万多元。”谈起茶叶收入,青神县西龙镇万沟村茶农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虽然繁忙的采摘期已过,但夏季的茶园里依然处处可见茶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要趁着清晨天气凉爽采摘夏茶,还要给茶园浅耕除草、追有机肥、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打理茶园并不轻松,但对茶农来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万沟村是青神县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全村辖区面积在1万亩左右,茶叶种植面积就超过7000亩,茶叶品种涵盖了所有绿茶系列,有15个品种之多,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群众收益可观。而依托茶叶和粮食种植的产业发展,万沟村也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万沟村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茶叶园区发展形成了集体茶园、业主流转、农户自有三种模式。目前,以万沟村为中心的青神县西龙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是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园区1万亩,辐射带动2万亩,茶叶年产量1.8万吨(鲜叶),年产值3.6亿元。
“我们西龙镇基本家家户户都种了茶,茶叶品质很好,同时也因为我们离眉山城区、乐山、成都都很近,每年的茶叶销路好,很多收购商前来收购我们西龙的茶叶。”西龙镇相关负责人说,园区与眉山市东坡区相连,距离县城8公里,距成绵乐客运专线青神站0.8公里、成乐高速青神站2公里。西龙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为茶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园区有益农社10个、电商15家,平台入驻率100%,不定期开展直播带货,实现益农社全覆盖,园区内电商售额占比超过40%。园区主导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拥有“三品一标”8个,品牌农产品销售金额占园区销售额85%以上,获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我们的茶园还套种了樱桃、桑葚,既卖茶又卖水果,陆续有游客来游玩。”园区茶农文忠介绍,该园区积极探索形成了“茶+猪”种养循环模式和“茶+果树”“茶+观赏花”立体循环套种模式,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
茶叶经济从西龙镇辐射全县。近年来,青神县通过政府推动、基地拉动、大户带动、农户主动和效益驱动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力,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近5万亩,主要包括白茶、黄金茶和大宗绿茶等茶树品种,还引进推广安吉白茶、黄金茶、奶白茶等优势新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茶产量质量进一步提高。以茶产业为依托,全县加速打造茶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产业效益进一步凸显。
一扇窗口 展城市生态新画卷
安吉 绿水青山环绕 擦亮生态底色
夜幕降临,灵峰湖上彩虹桥流光四溢,灵溪公园内的智慧绿道上行人如织,滴翠园里,竹林苍翠,紫藤长廊、怀竹亭、探竹涧错落有致。公园位于浒溪西岸,依河而建,全长约3.4公里,由生态密林区、城市活力区、文创休闲区、杉林湿地区、梦幻轴心区、酒吧商业区、悠游亲水区七个功能区组成,有山有水,设施齐全,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游客前来休闲娱乐、度假露营。
安吉县是中国首个生态县,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安吉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率先转变发展方式,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占地1.8万公顷的竹乡国家森林公园,集竹林苍翠、峰石奇异、溪流优美、寺庙古老、气候宜人等自然景观优势于一体,园内有亚洲第一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中国竹子博览园,海拔1587.4米的绿色宝库——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和千年古刹灵峰寺,共有景点40余处。竹乡国家森林公园以竹乡风情及竹文化为主体、浩瀚的竹海为特色、人文景观为点缀,是旅游、科学考察、竹文化交流、佛教文化活动等综合性旅游活动场所。
此外,安吉还有中南百草原、江南天池、浙北大峡谷、龙王山等多处自然景观。截至2022年底,安吉县森林面积达198.7万亩,森林覆盖率70.3%,林木蓄积量385万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89.6%。安吉县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金牌旅游城市唯一获得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美丽中国最美城镇,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安吉成为宜居典范,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吉实践”“安吉经验”。
青神 特色公园景观 打造城市名片
“加油!加油!”在岷江青神县唤鱼公园段,船桨翻飞、水花四溅,岸上群众高声呐喊为运动员加油。上个月,2023中国桨板公开赛暨桨板球公开赛在青神举行,近600名运动员参与金牌角逐。
唤鱼公园由苏东坡与妻子王弗“唤鱼联姻”典故而得名,位于青神县城市区位中央,岷江西畔,面积约600亩,总长约3公里,整体形象为太极双鱼,全面融入竹元素,主题文化由“贤母文化”和“初恋文化”两个部分组成。
唤鱼公园是一座全新的年轻态精致公园,也是青神首个集自然体验、互动娱乐、科普研学为一体的公园。公园内有生态运动区、配套休闲区、老河街商业核心区、贤母文化体验区,剧本杀、水幕秀精彩上演。青神唤鱼公园以文、旅、商、娱、秀的创意性结合方式,塑造青神新的城市会客厅。
而在城市另一端,位于思蒙河畔的青神县“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际竹艺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2000亩,种植各类竹近300种。公园以竹林景观为基底、以东坡文化和竹文化为背景,以青神竹编为特色,汲取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融入川西园林风格,具有“万竹博览、文化大观、休闲旅游、竹类科普”四大功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来这里休闲娱乐。
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青神生态本底优良,拥有中岩寺、汉阳湖、平羌峡等自然人文景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四川省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县、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四川省竹林风景线建设先进县,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考评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先进集体,2021年被省政府表彰为环保工作先进集体。
青山神韵,安且吉兮。相似的地理环境,拥有同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安吉与青神,以翠竹为桥梁,以茶叶传情谊,正携手并进,走向开放、发展与振兴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