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荒坪镇余村后巷,与普通居民房相比,一幢小白房显得有些特别。推开院子小门,入眼明亮整洁,草坪旁,绿植郁郁葱葱、错落有致。半年前,这里还是一幢许久未有人住的老房子,如今成了余村全球合伙人阿鲍团队的工作室,还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有院儿。
“没有朝九晚五,办公自由,有足够的手工空间,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鲍婧文是团队主要成员,大家都叫她“阿鲍”。今年年初,她和小伙伴张航一起来到余村,报名参加了余村全球合伙人。
为什么来到余村?“因为这里有年轻人集聚,我们能互动、能产生链接。”阿鲍笑道,“整体氛围轻松了,对我们视频创作也有帮助。”于是,他们将工作室落地余村,顺利成了余村新乡人,用镜头记录乡村里的青年以及有青年的乡村,同时计划在村里打造短视频机构。
“打算记录1001个乡村青年的故事,计划分享1001个日夜的快乐生活……”团队打造的视频号里是这样介绍的。“跟我们想象的一样,这里很有趣,不管是人还是事,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带着各自的故事。”
“我们还为在‘有院儿’的生活开了一个视频号,工作室的改造经历,反而成了最先发布的内容。”张航回忆道,从对接设计方案到最终装修布置,他们经历了“拆家”“吃土”,还当起了“瓦工”“木工”。“城市里的朋友们很喜欢看我们在乡村改造的视频,时不时还会催更。”
“其实这是一个‘众筹’的小院,很多工具是从附近村民那里借的,一些小家具也是朋友们捎来的。”张航说。来村里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跟村民以及村里的其他年轻合伙人已经十分熟络。一些返乡创业的农场主、村里的民宿主、高山的茶园主等都成了他们视频里的主角。
“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跟当地村民有了深入的接触沟通,我们发现大家对直播都很有兴趣。”年轻的团队也想为村里带来一些改变。于是,他们在村里推出了乡村新农人短视频IP公益培训计划,协助规划适合的IP账号方向、指导内容拍摄等。“不是帮着拍,而是让学着拍。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自己家乡的代言人。”鲍婧文说。如今,村里年轻的创业者俞佳慧、民宿主胡青法都成了他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