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又一次站在国际舞台,又一次获得联合国荣誉。
哥伦比亚当地时间10月26日19时,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官方平行活动——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发布了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名单,安吉成为该荣誉的全国首个获得县。
该荣誉组织评选方,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组织协会城市生物多样性中心主任英格丽德·库切这样评价,“安吉将生物多样性融入可持续发展,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典范”。
放眼全国,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的城市两届总计仅15席,安吉作为首个获得县,更具标志性。在全球城市角逐中,安吉何以获得荣誉、谓之典范?这背后藏着安吉的“生态密码”。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唯有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更优美,万物生灵才能各得其所、和谐欢歌。
从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县,到成为全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再到如今荣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获得县。一路走来,诸多国字号、国际性的生态荣誉,印证安吉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定力与作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安吉出发,走向全国,影响世界;设立生态日,始于安吉,各地推广,并于去年上升为全国生态日。书写在188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态答卷”,让安吉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浙北山区县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让生态日成为“每一天”,在安吉并非口号,而是实践。刚过去的一周,除了从上万公里之外的哥伦比亚传来的好消息,在安吉本土,又推出了一项生态治理的创新举措。
10月24日,县生态共治中心挂牌运行。该中心聚焦生态问题发现、生态案件办理、生态治理协同、生态能力提升,整合部门力量,推动我县生态环境问题源头治理从末端“堵”到前端“防”、协同治理从单一“管”到多元“治”、数据治理从信息“散”到情报“聚”的转变,实现生态治理更高效、便捷、主动。
用制度之力护航美丽环境,安吉久久为功、深化迭代。
从一项制度就可窥一斑。林长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队”。我县是全省首个林长制改革试点县,并于7年前在全省首推三级林长制。这些年来,我县不断探索,从创新建立“三级林长+警长、护林员、技术专员”的“三长两员”体系,到融入法检力量,实行“三长两员+法检”体系,逐步建立起了森林资源保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链条全域覆盖模式。这张持续扩大的立体“保护网”,能够看出安吉守护绿水青山、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心决心。
在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安吉等城市还与法国巴黎、美国西雅图、德国柏林、日本横滨等一起,入选了全球最大的城市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与案例分享平台——“自然城市”平台,以此为全球提供经验借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个深秋,安吉的生态美,从运动的视角得到生动的印证。黄浦江源片区的骑游大会、灵峰半程马拉松活动……这些体育活动,都有一个相同特征:置于绿水青山间,让参赛人员全程领略安吉的生态环境。
白鹭翩跹、层峦叠彩,一路好景相伴。“安吉就像个‘生态健身房’,置身其中,感觉脚步都变轻盈了。”参与灵峰“半马”的跑友陈岚江说。
安且吉兮,有人与人和谐的寓意,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安吉坚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并创新一系列保护制度和举措,构建生物多样性新格局,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制度上持续完善。我县建立以市生态环境安吉分局为召集人,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制度,统筹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监测体系基本构建。我县在全省率先探索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全域网格化布设红外相机225台;开展野生动物监测数字化改革,运用物联技术升级更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实现实时传输、实时监测,初步构建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观测样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
扩繁救助成效显著。我县先后开展豺狼豹扩繁、安吉小鲵繁育、银缕梅保护、中华秋沙鸭和中华鬣羚种群监测与栖息地保护等工程。去年,我县就在野外放归安吉小鲵亚成体1500余尾,并在春季调查时发现越冬秋沙鸭种群数量达到80只。今年8月,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成功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KBA),以此肯定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存续作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我县深刻把握环境健康与物种生存的密切关系,入选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在环境品质的基础上,考量多维度健康因子,积极推动“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环境健康增值赋能”等管理模式落地,通过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筛选、监测评估,建立区域环境健康风险信息库,绘制全县环境健康风险分布地图,进一步为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探索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物种健康保护相适应的安吉经验。
截至目前,我县境内有原生脊椎野生动物471种、野生及常见栽培高等植物2272种,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二级保护动物60种、重点保护植物43种,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区之一。
被誉为“生态试纸”的中华秋沙鸭在安吉找到“家”、两栖“大熊猫”安吉小鲵成规模放归,这些案例都说明安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努力。一草一木,万物有灵;飞禽走兽,皆是宝藏,这也正是安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掠影。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上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丽水市召开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推进会暨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启动会。会上,我县作为全国唯一县区,进行交流发言。
践行生态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根子在于好风景可以孕育好经济,能让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连续6年,安吉位居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榜榜首,村咖、露营等旅游新业态走红“出圈”,这些业态的核心价值除了创新的产品体验外,“卖风景”是关键因素。
西苕溪下游的梅溪镇红庙村,因矿坑生态修复养出的一汪碧水形似“小冰岛”,开出了“深蓝计划”咖啡馆。开业两年来,该咖啡馆客流量超过70万人次,并以8818杯刷新了全国咖啡店的单店单日出杯量纪录,助推了村庄发展从农业种植到一、三产融合的产业转型。
而在西苕溪上游的孝丰镇夏阳村,得益于生态环境修复,让村里有基础打造小杭坑露营基地。短短三年时间,全村旅游收入从零增长至1200万元。看中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夏阳村与上游的安徽省广德市3个村,签订全国首个村级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规定,夏阳村将根据3村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为了促进资源向资产转化,我县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资源资产交易平台——“两山合作社”,打造了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集体山塘水库交易平台、水土保持交易平台等多个权益交易载体,对生态产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发布、交易流转,有效破解了生态产品需求对接难、市场交易难等问题。
通过实施竹林碳汇改革,我县对竹林开展了集中流转、统一经营,初步形成了“林权流转—碳汇收储—林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到2023年底,全县167个村集体、5.1万户农户共同分享近3亿元改革红利。
今年3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我县正式签约,交易价格3328万元……
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保护,就没有可利用的资源;没有资源利用,也就没有对保护资源的动力。
今年,我县还开展了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将为更多地区开展物种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有关乡村旅游、自然教育等生物多样性价值转化路径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