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330523/2024-07221 成文日期: 2024-1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安吉县科技局
文件效力:
安吉县科技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12-07 04:49:53

今年以来,安吉县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315” 科技创新体系、六个新湖州建设以及县委“135”工作体系,立足单位职责,主动担当,加压进取,深化科技自立自强。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推进科技系统机构改革,重塑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准确把握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市科技部门调整方案 ,结合我县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优化设置科技局内设机构,保留办公室、科技人才科,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更名为综合协调科(挂农业和社会发展科牌子),计划成果科更名为发展规划与合作科,工业与高新技术科(挂科技金融科牌子)更名为高新技术与成果转化科,重塑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协同联动体系,保持上下基本对应,确保政令畅通。

(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力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建强企业培育梯队。积极推进创新主体培育由提速增量提质增量转变,精准辅导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将符合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稳存量、扩增量,推动全县创新主体不断培大育强。今年以来,全县新增17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34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厅专家评审。科创园全年引进项目8家,清退企业5家。

二是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制定《安吉县科技创新三个全覆盖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我县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项目及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的稳步提升,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度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7%,同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截至目前,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29.23亿元,同比增长5.98%,研发活动率达80.77%(研发投入≥40万的65.8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05%

三是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第一批认定市级科技企业研发中心14家,第二批推荐申报第二批市级研发中心10家;推荐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恒林),推荐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敏能),推荐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新增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家(华缔药业)。

(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以高能级平台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推动安吉两山梦想产业园建设工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临溪科创中心建设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度省创新强基项目,1-10月投资额合计完成7.6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投资额的169.1%,完成率全市第1。上报2025年度创新强基项目3项,高技领域超长期国债储备项目6项。

二是以高新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1-10月,全县3亿元以上入库工业项目中高新项目占比为80.6%。全县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9.55亿元,同比增长41.5%,高于全县工业投资同比增幅8.9个百分点(全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6%),高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幅3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7.3%。高新增加值达116.5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第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1.8%

三是以产学研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整合7家研究院以及10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博士专家等人才资源,组建科技服务团,以校企直通车为载体,围绕安吉产业发展举办食品加工、绿色家居、智能制造等校企直通车技术对接会8场,排摸技术需求96个,推动产学研合作50项,解决企业实际需求15个。完成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9项,累计技术交易额46.89亿元。助力4家企业荣获202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家(全市第1,全市共4家),三等奖2家。申报2025年度省级尖兵”“领雁项目5项,入选1项。完成4个竹产业重点研发项目验收,助力以竹代塑发展。以安徽农业大学安吉白茶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白茶配套博览会等平台为载体,加快白茶产业科技成果推介转化,以科技赋能三茶统筹发展。

(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积蓄强劲创新动能

一是加速创新政策落地。完善落实各类创新平台、创新主体、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并兑付省级科技专项资金1053万元,惠及企业21家次。兑付县级科技专项资金2503万元,惠及单位233家次。

二是全面赋能青年入乡。以科技特派员、首席科技官和校企直通车等特色工作为载体,制定出台《科技赋能青年入乡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科技赋能青年入乡发展五大行动,为入乡青年创造实训机会、谋划就业岗位、提供创业支持。截至目前,科创园2400平米青创基地已完成基础设施筹备,并制定下发青创项目管理办法。完成第十批科技特派员选派,动员开展特派员助力青年入乡八个一服务,新立项科技特派员专项12个,并积极对接省科技厅,争取科技特派员助力青年入乡省级试点。

三是全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上报国家级引才计划项目4个;省级引才计划青年项目直接认定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1人,累计10人,持续保持全市第一;省万人计划创新项目申报4人;上报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全市唯一;引进外国高端人才8人,外国专业人才21人,引进省海外工程师7人,申报国家外专项目5人,申报数全市第一;省领军型创业团队入选1个,实现了省创业团队的突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创新主体培育放缓。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拟申报数量相比往年有所下降,总体规模和绝对数量与周边地市相比还有差距,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在全省排位还不高。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全县整体产业规模在周边县区相比偏弱,缺乏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还不够高,产品以原材料、零部件等为主,总体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强化。受周边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我县在人才引育留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人才蓄水池没有真正建立有效运转机制。部分企业特别是销售过亿的百强企业引才育才意识较为淡薄,存在重市场轻人才、重生产轻研发现象。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重点指标任务安排

1R&D经费占GDP比重达3.55%2024年度占比);

2、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5%以上;

3、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

4、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

5、高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

6、新引育省级以上引才计划专家1人以上;

7、新引育省级以上本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以上;

8、新引育省级以上海外工程师6人以上。

(二)重点举措

1、提速科创平台建设。争取安吉两山梦想产业园和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临溪科创中心2个项目结转为2025年度省级创新强基项目,为2025年数据创优夯实基础。依托科创平台基础,积极打造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产业平台,探索建立县镇企三级支撑的创业孵化平台发展体系,引导园区向市场化、专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承接各类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新增众创空间3家以上,争取国家竹产业研究院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培育精准医疗产业园申报省级孵化器,支持培育两山未来科技城申报国家级孵化器。

2、加快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深入挖掘、强化指导、上门服务,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县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相关信息,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倾斜、科技融资、产学研对接等一系列措施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做大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力争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120家以上。

3、提升企业研发平台水平。建立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逐级培育体系,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企业创新研发后劲。2025年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新增企业海外研发机构1家。

4、聚力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推动乡镇落实主体责任,针对企业研发分片区开展相关培训或上门辅导,指导企业科研立项和规范研发费用统计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研发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档升级亩均论英雄研发指标考核政策,推动规上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24年度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3.55%2025年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5%以上(≥40万元65%)。

5、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直通车系列活动,为校企沟通搭建多种桥梁,推动高校成果来安落地结果,引导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力争2025年推动30次以上产学研深度合作,解决30项以上企业人才、关键技术难题等,助力企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争取申报省尖兵”“领雁项目2个以上。

6、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深入企业调研,做好人才端和需求端的精准对接。做好人才服务,开展分领域、分类别的专家辅导和模拟答辩,以优质人才项目撬动企业创新突破,带动产业升级。力争新引育省级以上引才计划专家1人以上,省级以上本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以上,省级以上海外工程师6人以上。

(三)特色亮点谋划

1、争取科技特派员助力青年入乡省级试点。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青年入乡发展行动,系统构建“178”工作体系,积极争取省级试点。

2、统筹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建立校地成果转化合作中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常态化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全面提升高校支撑产业能力。

3、实施科技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出台《安吉县科技企业项目招引实施办法》,加速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抓小而优,量质并举推动科技企业发展,做大产业发展底盘,打造创新企业新矩阵。

4打造科技+金融创投生态链。加强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单位沟通协调,建立全县科技金融服务联动机制,畅通银企交流渠道,联合举办银企洽谈会、融资推进会等活动,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的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