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里,总是会想起热气腾腾的暖锅,想起氤氲着白气的年糕,还有香喷喷的烤红薯,似乎每一个冬天,总是和这些吃食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回想起过去的冬天,除了记忆中的寒冷以外,就是那些好吃的东西。“年糕,年糕,年年高。”这句话时常会在耳边响起,也让我想起每一个打年糕的日子。也许年糕在现在算不上什么顶好吃的,但是在过去,真的就是一种难得的美味。每到十二月,母亲和父亲就会清洗家里的大缸,再把买来的米洗净后浸泡在大缸之中。具体需要浸泡几天我不记得了,只知道每天进进出出的时候,总是会看到那一缸雪白的大米在水中安静地蛰伏。
等到米浸泡好后,父母亲会把大米运到专门打年糕的地方去,还未到地方就已经能够听到沸腾的人声。打年糕的人很多,总是需要排起长长的队。我等得无聊了,就开始吵闹着想要回家,母亲为了安抚我就去拿一些刚刚蒸好的年糕花,捏成一个圆圆的团。我握着圆滚滚还冒着热气的团,一下子就把想要回家的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年糕花就这样干吃也是好吃的,但总归是有点儿寡淡,如果能够加一点酱油或者咸菜,那就更加好吃了。
终于轮到我们家的米上锅蒸了,父亲和母亲把米倒进大大的蒸笼,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米饭蒸好后,工人捧着蒸桶“砰”的一声把熟粉倒在面板上,顿时蒸汽腾腾,香气满屋飘散,这就是年糕花,也叫松喷糕。接下来就有人把这些白花花的粉团放进专门的机器中,机器会把粉团压成长条状,然后再用蘸了水的刀切成一条一条的年糕。师傅们配合熟练,把年糕一条条在竹架上码整齐。放满一个竹架,大家伙就抬到室外,等着放凉、翻身。这些刚出炉的年糕最为好吃,让原本没那么爱吃年糕的我也可以吃上一大块。只是味道终究比不上手工打制的,手工制作的东西总是多了一点人情的暖意。在我更小的时候,是有幸见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热烈的手工制作美食的场面的。
在童年的冬日时光里,我看着家中的长辈们把粉团放在大大的石臼里,一个人用手去不停翻动粉团,另一个人拿着一个大的木锤子不断去捶打,直到把粉团捶打得十分有粘性为止。这个过程十分累人,不论是对于捶打的人还是不停翻动粉团的人来说,都无异于是一项极耗体力的活。我时常会看到他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可是不得不说,经过千锤百炼的年糕确实是更为好吃,更加有嚼劲,也更有温情的味道。
在那时候除了年糕是自己家做的外,我们家还会做豆腐、做加了膏水的馒头。爷爷奶奶冬天的饭桌上,炖豆腐和馒头是必不可少的。爷爷爱饮酒,所以炖一锅豆腐,再烫一些自家种的时蔬就是一道下酒菜,这个时候再吃上几个用熬煮了好几个时辰的膏水做的馒头,那滋味真的是一绝。这馒头绝不同于普通馒头,加了膏水的馒头不加糖精却自有一股甜味。
爷爷不喜吃加了糖的食物,所以这馒头最合他的心意,每年冬天他都会张罗着全家一起做馒头。我脑海里总是会回忆起一个下着大雪的日子,那积雪没过了我的小腿,我站在门外玩着雪,而家中的大人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做馒头。屋子里不时有欢声笑语飘出来,我听着声音跑进屋子,央求叔叔为我做鲤鱼形状的馒头。叔叔的手很巧,做的鲤鱼馒头在蒸好后栩栩如生。除了鲤鱼形状的馒头外,大人们还会给我们几个孩子做一些花朵形状的馒头,这些馒头不仅仅好吃,还特别好看。我们几个孩子捧着刚刚出锅的各种形状的馒头吃得香甜。大人们一边忙忙碌碌做着手上的活计,一边高谈阔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盈盈笑意。长大后才明白餐桌上的热气腾腾,便是人间烟火气。
除了做这些传统吃食外,我的外婆总在过年的时候包粽子,这和端午吃粽子有点不一样,却也自成传统。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一,我们的早餐都是一个个香喷喷的粽子。外婆包的粽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咸口的肉粽,一种是甜口的豆沙粽。这样一来,可以满足不同口味的人。在粽叶和糯米的香气中迎接新年的到来,是一种喜气洋洋的幸福。
在越来越淡的年味里,每年“打年糕”“做馒头”“磨豆腐”“吃粽子”这些事儿,在热气腾腾中,散发着简单朴素的美味,还夹杂着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年味就这样浸润在冬日里……(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