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大棚蔬果的生长旺季,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时期。眼下,位于农科区垅坝村的几处番茄智慧大棚里,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在农科区多多农场连栋温室内,工人正手持新型绑枝机对番茄藤进行整枝作业。这种形似订书机的设备只需"一拉一扣",便可将藤蔓精准固定。"传统人工绕藤不仅耗时,采收后还需剪断吊绳。"农场负责人李海波介绍,新技术使整枝效率大大提升,此外,科学整枝可使植株受光面积增加,为增产奠定基础。
占地6亩的智能温室大棚配备自动通风、水肥灌溉及环境调控系统,管理人员通过触控屏即可完成操作。"过去人工摇膜通风需半小时,现在30秒就能完成。"李海波演示着物联网系统的响应速度,依托精准灌溉技术,不仅为植株精准提供需水量,还能减少误差,实现节水节能。
走进绿港农业产业园的番茄基地,工人们正借助升降梯对番茄植株进行盘头打岔以及番茄采摘农事操作,另一边几名工人忙着采收番茄。
从空间上要产量,从科技上要产量。基地采用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技术突破空间限制。记者看到,5米高的温室内,番茄植株沿垂直吊蔓系统分层生长,种植密度达到传统大棚的3倍。通过环境控制系统营造最佳生长条件,实现"8月定植、11月采收"的高效生产节奏,采收期持续至次年7月,较露天种植延长5个月,目前占地4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每天可产出3吨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