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市、县委全会的部署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为纲要,以“招大引强攻坚年、亩均改革推进年、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为基石,以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先导区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经营示范村和乡村治理示范村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拓宽乡村经营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推广“余村经验”,推动乡村产业更加兴旺、农村环境更加精美、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文明乡风更加彰显、农民生活更加幸福,合力助推中国最美县域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健全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两区”投入。有效整合各类建设资金,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笔架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溪龙白茶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推动孝丰竹产业强镇建设,力争2019年通过省级验收。大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加快推进“田园鲁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全面提升竹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高品质林下经济,新增林下经济多模式融合经营1000亩以上,推动国家安吉竹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森林综合体试点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确保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力争突破8亿元。(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发改局、商务局、文体旅游局、供销联社)
2.提升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林业“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力度,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市级农(林)业龙头企业4家。加大农业“大好高”项目引推力度,全年新引进项目3个,完成投资4亿元。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功能,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小农生产现代化。总结高庄村农业产业与城市社区对接共建的经验,进一步拓宽产城融合促进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途径。建立完善“核心企业+合作社+农户”“核心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等服务方式,助力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农商银行)
3.强化农业支撑。启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争创绿色农业示范县。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安吉白茶)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为抓手,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落实农业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进一步落实限用农药退市,全面加强养殖污染治理,加强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深入开展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加快我县农业监管水平提升,整合建设具有智能生产管控、产品质量追溯、农资监管执法、农业应急指挥、农机监管、农业数据统计等功能的农业智慧监管系统。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绿色金融服务农业产业的环境与社会效益风险模型,实现绿色环境效益可视化,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大力开展农业人才培育和农村创业平台建设,实施人才招引、人才提升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10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培养农民大学生100人,新增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5个。(组织部、党校、团县委、农业农村局、农商银行)
4.提升品牌质量。深化安吉白茶、安吉冬笋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影响力,加大安吉白茶、安吉冬笋品牌保护力度,做好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白茶推介活动和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布展参展工作,完成茶园生态修复1万亩,加快中国安吉白茶小镇综合体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深化追溯体系建设、整县制推进。扎实推动农产品质量标准品牌建设,新增绿色食品20个以上。大力鼓励农林业经营主体培育自主品牌,组织品牌农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全年新增省级品牌2个以上。(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
二、强化美丽环境打造,持续提升生态宜居质量
5.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坚持美丽乡镇、美丽乡村共建,突出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注重串点连线成片,推动乡村环境持续提升,全力争创首批浙江省大花园典型。加快美丽乡镇建设,编制发布美丽乡镇建设规范标准。推进城镇综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创建美丽乡镇特色乡镇7个,打造美丽乡镇样板乡镇5个。完成梅溪小城市培育试点验收。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质量,完成省级乡村振兴精品村3个,完成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10个。(发改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相关部门、乡镇<街道>)
6.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高标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营的长效管护机制,全年新增垃圾不落地村20个。推进小城镇综合整治工作,完成7个小城镇整治验收。深化河(湖)长制,完成6个乡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水环境优美村5个、15条美丽生态河道建设。继续实施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平原圩区整治、河湖库塘清淤等工程,完成8.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西苕溪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启动西苕溪滨水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县级河道“无违建”全覆盖。(市生态环境分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水利局)
7.推进全域美丽。按照全域美的要求,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保护和美化,深化“四边三化”,积极打造美丽田园。着眼“大花园”和“大景区”建设,进一步做好高铁、公路、河道等沿线的美丽乡村提升工作,对主要道路沿线视野范围内的墓地和农业、林业设施用房等进行整治。按精致美的要求,做好美丽庭院、美丽民宿等美丽细胞建设。持续做好“四好农村路”,启动水杭线、霞大线、港山线等3条县道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公路60公里、危桥7座。新增珍贵彩色森林2万亩。完成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一期)建设。(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交通局)
三、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持续推进农村社会和谐
8.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项事务的全面领导。高标准落实美丽党建工作规范,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充分发挥建设载体对基层党建的助推作用,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经营示范村和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设等实战工作全面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重视和强化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好“第一书记”作用, 大力挖掘和培育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积极推进“清廉乡村”建设,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纪委监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农村局)
9.加强乡村治理。以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为契机,在全县深化推广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安吉经验——“余村经验”,通过有效治理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生态。全年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善治示范村分别达到10个以上,积极争创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加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新增社工45人以上。深入开展农村扶贫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深化农村“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乡镇(街道)“四平台”规范化、智慧化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和企业进行网上申报办事,打造更加规范、高效、便民的审批服务,实施办事事项动态调整机制。推行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规范和缩小招投标使用范围,激发村级组织和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纪委监委、政法委、农业农村局、政务办、民政局)
10.弘扬文明乡风。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作用,讲好“两山”故事,塑造淳朴文明乡风,传承良好家教家风,延续乡村优秀文脉,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41家,“两山”转化现场教学基地10个。开展文明细胞建设,推出一批最美家庭,树立一批道德榜样。开展小城镇文明行动,继续推进绿色殡葬、烟花爆竹“双禁”、酒席减负、家禽家畜圈养等行动,养成社会良好风尚。推进绿色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塑造绿色诚信信用环境。继续打造和提升农村影院精品观光走廊,展示最美影院集群成果。实施综合文化站建设提升计划,新建文化礼堂20家,开展各类“送文化”活动200场以上。(宣传部、党校、文体旅游局、农商银行)
四、强化农村民生改善,持续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1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围绕打好低收入群众增收攻坚战,深入实施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和促进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全面发展行动,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餐饮民宿、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业态发展,实现农户普惠金融建档覆盖率90%以上,着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业农村局、文体旅游局、商务局)
1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新增6家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实行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推动村级计生服务员转型为健康服务员,加强农村卫生健康服务网底建设。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治理,加强农村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公共卫生资源并向农村学校、农村卫生院或卫生服务站倾斜。加快城乡一体化管网供水全覆盖,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项目3个,新增受益人口1.34万。(资源规划局、水利局、卫健局、教育局、综合执法局)
1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强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及其他医疗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实施低收入农户健康补充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深入实施县域范围内城乡低保一体化制度,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健全低保分类救助政策,不断提高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的救助水平。深化临时救助,用好“彩虹慈善基金”,做好困难群体托底帮扶。(团县委、妇联、残联、民政局、人力社保局、医保局、农商银行)
五、强化乡村经营和改革,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14.大力推进乡村经营。围绕乡村振兴中“人、地、钱”等关键要素,加大创新和集成力度,探索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大力推进乡村经营。以乡村经营示范村为抓手,提高村庄经营水平,全年新增10个以上乡村经营示范村。进一步提高对乡村经营的要求,加大对乡村经营的考核力度,通过“三示范”创建的导向性,拓宽“飞地项目”跨乡镇(街道)实施途径,引导镇村按照示范区和集聚区定位确定乡村经营方向和目标,突出产业经营效果。(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文体旅游局)
15.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进一步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安吉经验,鼓励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与社会资本等合作开展经营性项目,进一步探索乡村经营中社会资本、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股份分红试点。继续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完善农合联内部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局、供销联社)
16.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做好全县毛竹林经营权流转工作,新增毛竹林经营权流转面积10000亩,完善并推广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推进交易信息平台和产权登记备案平台联网一体化,引导更多农村产权进平台流转交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以上。(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农商银行)
17.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农村土地全域整治工作为抓手,挖掘和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乡村空间形态的有机更新。抓住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全面推开的契机,及时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进相关工作。继续探索宅基地退出和“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完善相关试点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各方主体的积极性,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进一步激活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体系,创新不动产权证登记形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承包地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
六、强化组织保障,持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18.强化统筹领导。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把“三农”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决落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县委县政府负总责、部门乡镇(街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配合)
19.夯实集体经济基础。深入实施三年强村计划,借助省财政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用好农商行1亿元乡村振兴免息专项资金和2亿元财政全额贴息配套信贷资金,重点依托“飞地抱团”等项目积极开展乡村经营,拓宽“飞地项目”跨乡镇(街道)实施途径,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确保经营性收入30万元-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提升20%以上。对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实施精准帮扶,2019年全面完成40个欠发达村消薄任务,实现三年目标两年完成。(组织部、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农商银行、乡镇<街道>)
20.完善财政金融投入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保障,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资金有保障、工商资本为主体、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完善财政补助方式改革。发挥好金融资本“杠杆效应”,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贷款品种、投放方式、收益回报机制,在参与乡村振兴中获得双赢。发挥好安吉农商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作用,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为县域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支持与服务提供积极借鉴。继续发挥两山联合社在乡村经营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品牌效应。发挥好工商资本的“带动效应”,通过推进PPP、BOT、投改租模式、产业新城综合模式,引导工商资本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组织部、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