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 330523/2019-05596 | 发文时间: | 2019-08-09 10:17: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安吉县生态环境局 | |
文件效力: |
安吉地处长三角的几何中心,是长三角区域一个极具发展特色的山区县,同时也是“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2008年安吉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开始实施以“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实施了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从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四方面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建设内在动力。经过十余年努力,逐步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范本。
一、基本情况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安吉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根据浙江省2003年开展的“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开展的一项特色工作。2008年初,安吉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目标,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全部行政村建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根据每个村的现有基础和实力,按特色村、重点村、精品村、精品示范村四个阶段性创建目标梯度推进,抓点连线扩面,最终达到村村精品。到2018年底,187个行政村和所有规划保留点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创建,实现100%覆盖,建成精品示范村44个。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全域化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美丽乡村建设也同样。具体来说就是空间上全覆盖。把全县域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建设,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经营,目前,已经实现全县187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其中,164个村成为精品村。形态上抓特色。按照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美”原则,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建设上重联动。在乡村抓美丽乡村创建,在集镇推风情小镇建设,在县城创优雅竹城精品,形成城、镇、村立体化推进格局。
二是坚持标准化引领。产品有标准、行业有标准,美丽乡村建设也要有标准,只有标准化,才能把鲜活而又碎片化的地方实践上升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模型。构建标准体系。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方面目标,先后制订《美丽乡村标准体系》等涵盖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35项地方标准,形成了拥有6大模块、涉及700多个类别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坚持把标准的刚性要求落实为具体的创建行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化、公共事业推进标准化、农村事务管理标准化、乡村经营实施标准化等。注重标准提升。2015年,以安吉县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发布,成为了首个美丽乡村国家标准。
三是坚持品质化打造。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以高标准确保高品质。规划上突出高起点。按照“全域规划、区域一体”的理念,强化“多规融合”,突出规划龙头,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形成了一批覆盖全县的规划成果,为城乡建设打下扎实基础。建设上突出拉标杆。2013年起,在已经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拉高标杆,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和精品观光带提升。目前,21个村成功创建精品示范村,大竹海、黄浦江源两条精品观光带完成提升。管理上突出严要求。不断完善《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建立美丽乡村摘牌、降级和复牌制度。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91.5%。制定《生态安吉县民守则》,确定每年3月25日为“生态日”,全县人民生态文明素养普遍提升
四是坚持多元化投入。美丽乡村创建的过程就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改造乡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安吉县积极改革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乡镇给予配套,实行“以奖代补”,变“给钱”为“奖钱” 。截至2018年底,安吉县直接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奖补资金已超20亿元。乡村主体。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导乡镇比学赶超增加有效投入,引导村集体通过向上争取、盘活资源、经营乡村等方式加大项目投入,引导农户通过投工投劳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参与。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入生态绿色产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截止目前,共撬动200亿以上的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
五是坚持产业化经营。经营是美丽乡村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安吉县坚持以经营为主引擎,不断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体制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争创政策红利。在农村“三权”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安吉实际,大力推进林权改革、毛竹股份制改革,加大农地、林地土地流转力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制度,成立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创新经营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多种模式做好美丽乡村的经营文章,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如横山坞村的工业物业模式、鲁家村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尚书干村的文化旅游模式、高家堂村的生态旅游模式。同时,还发展提升了570多家精品农家乐、洋家乐和民宿,总床位达到了15000张,2018年底安吉县休闲旅游业总人次达2504万,旅游总收入达324.7亿元,实现了“绿水青山”的“淌金流银”。推进产业融合。坚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导向,大力引进开发生态休闲、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
三、取得的成效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安吉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科学发展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果。
绿水青山颜值更高。2007年以来,安吉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均达7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1%,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成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2007年以来,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影视小镇、省自然博物院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安吉。与2017年相比,安吉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22亿元增加到404.32亿元,年均增长9.6%,财政总收入从11.1亿元增加到80.08亿元,年均增长19.7%,三产占比从10.0:50.4:39.6调整到6.5:44:49.5。
百姓生活品质更好。2007年以来,安吉的农村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196元增加到30541元,高于2018年全省平均270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548元增加到52617元。城乡收入比从2.02:1缩小到1.72:1。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不断提升,13项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平安和谐程度、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统筹城乡实现度达到90%。建成了一批文化礼堂、数字影院、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了“两公里便民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