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安吉 >安吉动态
话说天锦堂
来源:安吉新闻网 时间: 2023-06-07 字号:[ ]

天锦堂,位处安吉县西部,属于杭垓镇高村村,是我县最偏远的自然村。这里风景优美,地势险要,像一个世外桃源。我从孩提时,就曾多次来过。2022年9月24日,我跟随安吉县地方文献研究会探古访幽活动组再次来到这里考察,听了县博物馆研究员、研究会会长程永军和高村村党总支书记胡友春的介绍,对这个神秘村落的前世今生有了新的了解。探访归来,我心怀感念和好奇,尽力收集和整理天锦堂的相关资料,并反复核实,撰写成文,旨在抛砖引玉。

天锦堂村寨门楼

村头“西苕溪之源”石壁

  “西乡四大名关”之分龙关

  天锦堂,又名天锦塘、天锦庄,位于天目山西支,是杭垓镇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属于高村行政村)。天锦堂三面环山,东北方向豁口为深谷悬崖,地势十分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南宋时期,天目山脉是抗击金兵的天然屏障,相传建有18座关隘,其中在“西乡”即现在杭垓镇境内就有4座,分别是唐舍关(唐舍村唐舍岭)、董岭关(杭河村董岭)、苦岭关(又名虎岭关,苦铁岭关,缫舍村杭坑)和分龙关(又名分岭关,现地图上标注为枫岭关)。

  据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记载:“分龙关,县西七十五里极岩岭上,界宁国,为邑西隅要”。天锦堂西南方向往上到与宁国分界的山岗垭口、东北方向往下到村寨山下的山谷麻皮坑,均为近百米高的陡峭山崖,地势十分险要,故而清朝县志里有“极岩岭上”之说。据程永军考证,分龙关就在天锦堂村庄西南方向山岗垭口与宁国交界处。关隘遗址因原有一个凉亭,故而被村民称作“凉亭子”。

  分龙关为古代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图上均标注为枫岭关。关于名称的出入,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其一,因树得名。枫树是枫香树的简称,枫香树是安吉的乡土树种,数量众多,秋季,在山顶被寒风吹到的树叶红得特别耀眼漂亮,而天锦堂西南方向山上恰好有几株硕大的古枫树,故而类似于安吉南面的“独松关”(因长有一株古老遒劲的松树而得名),这座关隘因枫树而取名“枫岭关”。其二,由引申或发音相近而得名。由于关隘处于安吉和宁国的分界线(分水岭)上,所以既可以说是分龙(水)关,也可以说是分岭(山岭)关,又因“分”与“枫”的字音相近,分岭关也很容易说成枫岭关。

  分龙关在天锦堂村后陡坡的“凉亭子”处,而村前的路口则有一座挂着“天锦堂”字匾的门楼建筑,本地村民称呼其为 “庙洞子”,底层全部为石块实砌而成,仅留一个“s”形通道,行人需拐过S形的弯道,缓缓走出漆黑的通道才能见到村庄。 “庙洞子”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建公路时才被拆除,改建成了现在的直进式。

  “庙洞子”的作用未见史料记载,但是从其基座层的建筑结构来看,明显具有防御作用。至于是村寨的门楼,还是分龙关的配套关房,还有待相关人士去继续探究了。

  千年古道与现代公路

  千年以前,天锦堂就有自安吉县(高村村)至宁国市(夏霖村)的古道了。南宋时期,位于天锦堂的分龙关是古代“西乡四大名关”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天锦堂处于这条古道的分水岭和中间点,距离两边的村庄高村村和夏霖村各约5公里路程。古道的开始时间虽然不详,但从南宋抗金时期就已在此设立军事关隘来看,当时这里已经是颇具规模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关隘已然损毁不见,但附近仍有部分古道残存。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在原关隘处修筑了供路人歇脚的凉亭,成为了古道上的一个标志物。这个凉亭直至上世纪70年代还在,村民到夏霖村进行农事生产(两村的山田有交叉),都要路过此处狭窄的古道,也一直以“凉亭子”称呼该地点。

  天锦堂下面山谷麻皮坑的海拔为270米,天锦堂自然村中心的海拔大约350米左右,古道的最高点分龙关所在的山岗垭口“凉亭子”的海拔420米。从麻皮坑经天锦堂到分龙关,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而海拔高度却上升了150米,故而史志里均称呼分龙关地处“极岩岭上”,也是安吉高村到宁国夏霖村古道中最陡险的一段。

  天锦堂下面山谷麻皮坑以外的公路,在安吉山区算是修得很早的。这要得益于姚村、高村丰富的毛竹资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物资紧张,毛竹作为全国统购统销的重要物资,地位提至战略高度。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盛产毛竹的原孝丰县南乡(在孝丰的南面)的报福镇、章村镇(当时都叫乡),以及西乡(在孝丰的西面)的姚村乡(包括吴村、姚村、高村三个村)率先于50年代末就修通了公路。

  然而麻皮坑往上至天锦堂直线不到1公里的陡峭山路,却一直等到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至2019年左右,历经四次修建,才完整地升级为现代公路。

  “水笕下”与西苕溪之源

  天锦堂虽在高山之巅,却不缺水。在村庄的西面山脚,有一股泉水自山涧流出,终年不枯。这也是为何这里地处偏远,却会有村庄的重要原因之一。设想在没有水泥的古代,是用竹笕(毛竹劈开、去内节)从泉眼引水下来的,所以,村里人都管这个地方叫“水笕下”。聪明的前人顺着水路依次建了大小不等的三个水池(塘):在“水笕下”建了一个饮用水池,供村民们每天清晨担水回家做饭、饮用;紧邻饮用水池之下建了一个稍大的生活用水池,供村民们洗菜、洗衣之用;再往下,在村子中央修建了一个池塘,作消防灭火和种田、浇菜等生产储水之用。再往下,溢出的水就顺着水沟往东北方向的山涧流出。

  说起来,天锦堂还是西溪之源呢!安吉的西苕溪分为南溪(章村、报福、老石坎水库线)和西溪(杭垓、孝丰、赋石水库线),汇合于六庄村的长潭。南溪水源头在章村龙王山(山高1580米),而西溪源头在高村村大、小沿坑底的狮子山(山高862米)。虽然龙王山要高于狮子山,但是狮子山的水路比龙王山长,而天锦堂和狮子山毗邻,并且有古道经分龙关连接宁国夏霖村,不像龙王山和狮子山罕无人迹,天锦堂历来有人居住和活动,而且泉水终年不枯,故而文史有载西溪源头在天锦堂,也是有道理的。

  关于苕溪的正源,清朝以前并无定论,清同治十二年(1873)版的《孝丰县志》始见记载:“苕溪,县西南三十五里,出自天目山之阴”“西溪,其源始县西七十五里天锦堂”。民国4年(1915年)、20年(1931年)、24年(1935年)、民国35年(1946年)原省水利部门曾先后组织过4次查勘和测量,并确认西苕溪的源头为西溪坞的天锦堂。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于1951、1957、1963年组织了3次查勘和调查,并再次肯定西溪天锦堂为西苕溪主源,省水文总站还在该地设立了“雨量站”,以观测雨量。

  至于“水笕下”是否也叫“天井”? “天锦堂”是否也叫“天井堂”?目前尚未见翔实的史料记载。但是这个全镇海拔最高的村落从高处看或似一口大井,清朝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次确认天锦堂是西苕溪的源头,终年不干的泉眼下有水池、池下有水塘,并且天锦堂又名天锦塘,所以,在口口相传的叫法中,将“水笕下”的水池叫成“天井”,将 “天锦堂”叫成“天井堂”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