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山下、大竹园村,安吉大麓青年音乐节上演。酷炫的舞台场景、动感的音乐旋律、现场氛围拉满。两天演出,25000余名乐迷入场,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元。“没想到村里也能办音乐节,没想到有这么多年轻人来,没想到大家对我们村子评价这么高。”村党总支书记褚飞明很是感慨,和村班子表态“再接再厉,把美丽升级”。
由大竹园村循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发起“厕所革命”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再到成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曾经一穷二白、以竹为生的乡村,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是“千万工程”改变了村庄面貌,污水纳管、垃圾分类、“五线”下地、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环境的全面整治,为村里带来了优质的水源、土壤和空气,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大竹园村精雕细琢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成了大家向往的“诗和远方”。2022年村集体收入26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万元。
从一村,观全域。二十年前,“千万工程”拉开历史大幕,也开启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这些年,安吉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二十年后回眸,“千万工程”润物无声,引领安吉乡村从外在风貌到内在肌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深刻重塑人居环境
乡下城里一样美
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年,安吉始终坚持“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直面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环境问题,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小切口,深入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千方百计解决“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等发展不协调问题,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
山川乡高家堂村是全省首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行政村。人口增加、村民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产业的发展,让村庄的环境承载能力有些捉襟见肘,生活污水处理尤为明显。于是村里在2003年斥资38万元引入了阿科蔓技术处理系统,并将中心村进行污水纳管、对公厕实施改造,动员农户改用抽水马桶。多管齐下,全村70%以上生活污水得到净化处理。原本臭味熏天、污水横流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村里借机发展起旅游,开办农家乐,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04年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高家堂村等将环境整治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的做法进行了点赞。
安吉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努力寻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率先开展“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探索。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大乡村”理念,形成“一体两翼两环四带”的美丽乡村总体格局,修订出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相继出炉《中国美丽乡村考核验收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仅4年,首轮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79个村开展创建,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5.7%以上,提前实现十年建设目标。2015年,安吉标准成为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中,安吉小山乡脱去旧貌换上新颜。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走访我县天荒坪镇余村、昌硕街道双一村等乡村后,说出了“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这样一句话。同年9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膺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递铺街道鲁家村的裘丽琴是领奖代表之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颁奖现场,她向全世界分享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构建美好生活服务圈
村里人过上城市生活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千万工程”紧扣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把村为民服务阵地建设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更加宜居宜业。
灵峰街道大竹园村里,孩子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年轻人在村里健身撸铁,老年人不想做饭了,上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去。还有,村口喝杯咖啡、文化礼堂看场演出……大家早已司空见惯。这是我县农村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缩小了收入分配差距,也推动公共资源更优配置。”县住建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钟强说,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针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差距相对明显这一问题,我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载体,以及农饮水工程、“污水零直排”、“五彩共富路”等民生实事,持续补齐农村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
安吉正加快朝着“城乡共饮一碗优质水”目标迈进。县里大刀阔斧对多家供水经营主体进行了收购、整合,形成了以国源水务集团为主体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营格局,这个过程中,同步启动老石坎、赋石两大水厂及供水主管建设,实施了县域北部供水主管建设、供水老旧管网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目前,我县日供水能力约28万吨,城乡供水涵盖全县约58万人口。城投集团国源水务总经理钱炯介绍,待县农饮水市政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实施后,市政管网供水覆盖率将由86%上升到95%以上。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工具,也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助力。在安吉一些乡村,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在乡村公共服务中有效运用。灵峰街道横山坞村上线了“出租房管理系统”。村民通过系统报送房屋信息、租客信息,网格员、公安、消防等条线线上相应跟进。“动动手指,信息就发到位了,不需要再分头去登记,更不用担心登记错了。”村民李建强说,这样省时省力,安全也有专业“把关”。
迭代传统思维模式
思路一变天地宽
“千万工程”蕴含着深刻的发展论。浙江在实践过程中,并非简单的就环境抓环境,而是将它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有效衔接。这为农村带来了环境优化,为农民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也迭代了政府的施政模式和基层的思维模式。
随着云上草原项目投运,山川乡承载力一度“捉襟见肘”。看准项目的带动性和辐射性,乡里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进行了提档升级,停车场、环线道路、环境美化提升等等一系列工程“上马”,大大提升了该乡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得益于此,云上草原二期项目加快推进,作为“大余村”重要节点,将迎接更多客源。
“前瞻性是这两年乡村建设被频繁提到的一个词。从原来的搭好台招项目,到现在‘在需要的地方用力’,针对性地优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功能,不仅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化利用,也让乡村建设更加有的放矢。”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斌介绍。
“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也让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在乡村有了落脚。
资源资产零星化开发、碎片化利用,导致乡村经营整体质量不高,针对这个问题,上墅乡刘家塘村通过探索乡村全域运营进行破题。“我们提前摸清了‘家底’,引进小六石乡村运营有限公司,和强村公司共同成立牧云公社,来进行整体运行。”村党总支书记褚雪松介绍,这种模式将整村资源资产进行打包推介,实现了效益更大化,也创新了第三方运营乡村的模式,不仅把角角落落的资源资产都利用起来,也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眼下,章村镇长潭村、报福镇景溪村、灵峰街道大竹园村、递铺街道青龙村、孝丰镇赋石村、鄣吴镇鄣吴村也加入到全域运营行列中。
全方位蝶变的乡村,为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提供了前提条件。600余名青年企业家、大学生共同入驻了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优越的环境、完善的服务、干事创业的激情,这里都有。”青年人才们介绍说,这样的乡村充满着无限可能。
在时代大命题里,安吉用20年努力,收获了千千万万个变化、改变、蜕变。从把“脏乱差”向“绿富美”蝶变的进程中,安吉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生着深刻变革。现在的山乡,处处皆风景,村村淌金银,老百姓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获得感更强了,乡村发展的活力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