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农家书屋,多看一本图书,少了几个牌场;农村文化礼堂旁,多建一个球场,少了几顿酒局;村文化广场前,多看一场演出,少了一些纠纷……盛夏时节,漫步安吉美丽乡村,山清水秀、景美人和,绘就了一幅“文明乡风沁人心”的乡村生活新图景。
20年来,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我县按照“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要求,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让乡村环境大变样,更是带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蝶变和振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赋能乡村、浸润人心,这就是“千万工程”带给安吉的一种力量。
以文化人,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攀升
夏季的傍晚,梅溪镇龙翔社区的“曲艺茶馆”比往常更热闹些。大鼓书、京剧、评弹等各类艺术表演活动轮番上场,吸引附近居民齐聚一堂,一边喝茶,一边欣赏节目,语气里都充满着自豪:“自从‘曲艺茶馆’开放以来,每周文化活动不断,生活挺精彩的,更添乡村文化韵味!”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文化发展、文明培育,让更多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变化也是有目共睹:从农闲时节无事可做,到一年四季生活充实;从文化活动乏善可陈,到文化礼堂人气满满……在文化的滋养下,村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一台戏、百村行”,近年来文化下乡活动的“变革”证实了这一点。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文化礼堂、乡村图书馆、乡村博物馆、乡村文化站等拔地而起,群众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精神文化生活的“消遣地”。“我县文化下乡活动年年开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道精神食粮。”县文体旅游局艺术与公共服务科科长付雪可介绍,起初,文化下乡由政府搭台,组织县内部分文艺爱好者进村表演,以戏曲、舞蹈、声乐等门类为主;后来,农村“草根明星”涌现,邀请他们登台,让文化下乡更接地气;再后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本土及外地一些优秀团队加入,让文化下乡档次更高,品味更足。去年11月份,我县启动“文艺赋美”工程,推动常态化艺术展示活动走进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全县至少设立了30个流动展示点,实现全域覆盖,在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公园等地开展特色演出200余场。
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持续提高,必须紧扣乡村实际、着眼群众需求,做到与时俱进。走进“余村印象”图书馆里,这里已不限于提供阅读服务,还包含乡村文创、教育研学、产业展陈等多个功能区,俨然成了一处综合文旅驿站,为村民和游客带来多样文化体验。“不管是看书,还是参加讲座、分享会,每次来都收获满满。”村民笑着说。孝源街道洛四房村“两溪书房”不仅安装了智慧借阅设备,还开办了咖啡馆,让村民在家门口过上城里人生活。
“千万工程”的安吉实践说明,“富口袋”和“富脑袋”两手都要抓,坚持以文化人,一幅幅山水与人文共美的乡村画卷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这背后,唤醒的是城乡居民精神层面满满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以文聚力,文化艺术点亮乡村之美
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富”起来。“千万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安吉乡村奋进的力量,并有效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推动力。眼下,安吉多地积极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用优质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创造,赋予美丽乡村新的定义和内涵。
在昌硕大师出生地鄣吴镇,前不久,举办了《吴昌硕研究》新书发布和分享会。这本新书是吴昌硕研究的又一巨大成果,也是安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当天,“安吉乡村艺术学校鄣吴(书画)分校”也进行了揭牌。“我们通过联合吴昌硕研究会合办《吴昌硕研究》年刊、在昌硕小学设立书画课程、定期承办吴昌硕品牌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昌硕文化研究水平,持续擦亮‘翰墨鄣吴·书画原乡’品牌。”鄣吴镇党委委员梁波介绍。
在安吉,艺术乡建让乡村更有“精度”和“亮度”。“乡村美不美,基础设施是基本要素,核心是扎根基层的文化,艺术乡建就是其中一个触角,它让艺术走进乡村,让乡村活力再现,让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更深。”县文联秘书长张静说,我县因地制宜开发和培育音乐、曲艺、文学等乡村艺术项目,聚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标识,艺术村规划建设项目实现线上线下1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除了“翰墨鄣吴·书画原乡”的鄣吴镇,还有“千年丰城 笔下云鸿·文学原乡”的孝丰镇、“竹海水乡 梅溪有戏·戏曲原乡”的梅溪镇等,各乡镇(街道)均有了自己的“艺术定位”。
文化的生产力和推动力核心在于,重塑乡村艺术空间,赋能乡村振兴。在孝丰南街、梅溪老街,古老的闲置农房更有“味”了,经过改造提升和艺术内容的创作,成了文化原乡体验型老街,前来参观的游客更多了。同时,余村与中国美院合作,为废弃矿山遗址赋予更多文化色彩,打造成山屿美术馆。在艺术的“添彩”下,我县乡村扩展咖啡、阅读、轻食、茶室、影视、亲子游玩、音乐演出等多种新业态,成为各类潮流业态的集聚地,以溪龙DNA数字游民公社为例,项目引进上海爱家集团,以安吉白茶全产业链为基础打造“白茶原”,让原本闲置的工厂变成乡村振兴人才和创意的孵化基地,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00余人。
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文化强基。近年来,我县先后举办了“绿水青山在安吉”全国摄影大展等各类特色活动20余场,创作出《一片叶子的重量》《那山那水》等一批精品力作,倾力打造长三角文艺“朋友圈”“生态圈”“产业圈”,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正能量。
以文润城,文化品牌彰显独特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灵魂和底蕴。潺潺东流的西苕溪养育了历史悠久的安吉,从太湖流域古人类文明、吴越文化、秦汉文化直至当代,文化润泽着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赋予了安吉人民特有的文化基因。
竹文化、茶文化、昌硕文化、移民文化……安吉境内地域文化丰富,各类文化标识互相交融。“千万工程”实施期间,我县持续扩大县域文化品牌,文化强县的路子越走越广。
我县从保护、传承、开发、弘扬、创新等方面对昌硕文化进行挖掘、传播,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让这张“文化王牌”活力无限。这些年,吴昌硕纪念馆多次与浙江美术馆、西泠印社、浙江展览馆等机构合作,展出大师相关作品;2018年6月,“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吴昌硕个人的书画、篆刻艺术展;大师在海外尤其是日本知名度高、影响力大,2016年6月份,吴昌硕纪念馆与日本高粱市成羽美术馆缔结友好馆;2018年9月8日,昌硕小学与日本花房小学结为友好学校……
作为浙江的宝藏小城,安吉以其独特的竹海和茶文化闻名在外。全县200多个县级非遗项目中,与竹、茶有关者居多。得益于改革开放发展,安吉文化走出家门,外出展演、对外交流,也从另一层面彰显出安吉百姓的精神富有。
2008年,竹叶龙走出安吉,登上北京奥运会舞台,接着又舞到了法国世界和平艺术节、上海世博会;安吉竹乐2015年登上联合国舞台,2019年受邀走进澳门展演,今年又亮相杭州亚运村;G20杭州峰会上,安吉竹子精彩绽放;安吉白茶世界闻名,2018年首次亮相国际展会,去年,安吉白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人类非遗”,让世界对安吉白茶有了全新认识。今年6月初,安吉非遗项目集体亮相居庸关长城,扩大了安吉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弘扬“诗画浙江”品牌,力求全面建成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吉深化文旅融合,让文化品牌更为响亮。2017年我县积极谋划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通过挖掘越文化、秦汉鄣郡文化,打造旅游综合体,衍生一系列旅游产品,截至2022年底,遗址公园接待12万人次;鄣吴镇做活昌硕文化和知青文化,乡村旅游“节节高”;梅溪镇石龙村挖掘“陈嵘文化”,准备开发研学游,村里开办起民宿、餐饮酒店等。
文化与经济繁荣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千万工程”让安吉更加宜居宜业,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文化之光映照城乡多彩生活,安吉也更加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