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执“绿”为笔 山水生金
来源:安吉新闻网 时间: 2023-08-14 字号:[ ]

“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今天的安吉人,对这一句话的感悟更深。

新经济动能澎湃——不到一年,32个新经济项目相中安吉,能链智电等6家新经济企业顺利上市。

新青年加速集聚——短短半年,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原乡人纷至沓来,引聚青年人才19419名。

新业态方兴未艾——咖啡经济、露营经济、民宿经济多点开花,上半年全县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刷新记录,较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15.9%、17.7%。

新产业茁壮成长——椅、竹、茶、生态旅游四张金名片之外,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出圈”,2022年以来累计招引落地高端生命健康产业项目超30个,总投资超150亿元……

20年来,安吉执“绿”为笔,让此间山水源源不断淌金流银。

延续20年不断的“守绿”行动

一个数据,见证着安吉20年坚守绿色底线的决心:近5年里,否决环保不合格项目135个。这其中,不乏高投资的大项目,但终因高能耗、高污染等原因,与安吉“失之交臂”。从2018年开始实施“8+X”评审机制,到如今每半月召开一次谋划招引中心例会,招商引资评审机制不断优化,但环保始终有着一锤定音的否决权。

严把项目准入关,是安吉守护绿色的缩影。这样的“守绿”行动,在安吉已延续20年。

山川乡高家堂村村委会主任潘小众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家堂引进造纸厂和竹制品企业,村民的口袋鼓了,碧绿溪水却成了红褐色。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记得,过去余村炸山开矿,“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递铺街道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记得,过去村民编的顺口溜,说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满天飞,臭气四季吹”……

痛定思痛,安吉人在发展与保护中上下求索。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此,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的路子,安吉坚定前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城乡面貌天翻地覆,成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收获了联合国人居奖等一批沉甸甸的荣誉,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绿水青山的“颜值”更高,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如今的安吉乡村,一步一景、如诗如画,书香、花香、咖啡香弥漫,村民家门口的生意红红火火,乡村颜值成了乡村价值。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余元,2022年已增长到4206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00余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过上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好日子,自发成为生态环境的“守绿人”。

西苕溪护水巡查队队长、安吉环保公益协会创始人之一的沈利群,见证了西苕溪30年来从清澈见底到“浑浊不堪、鱼虾绝迹”再到“水清景美鱼正欢”的起落。“现在虽然不采砂了,但是沿岸村庄引进农业、水上休闲项目,水经济风生水起,我们决不可能再走老路,吃子孙后代的饭!”老沈的一番话,也是万千安吉人的共识。

持续20年不休的“追新逐绿”

安吉人不仅坚持“守绿”,还善于“逐绿”。

“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落户安吉后的快速成长,是安吉20年“追新逐绿”的生动演绎。企业在属地、部门帮助支持下,不仅实现当年招引、当年落地、当年上市,还在“推窗见绿”的办公环境中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22年,该企业全年碳减排184.77万吨,同比提升106.22%。2023年第一季度,充电量达到10.23亿度,交易总额达到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和107%。

这些年,随着资源要素日益紧缺,安吉放弃眼前利益,依托生态优势,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生产力、高效的政务环境成为竞争力,经济发展向“新”而行、向“高”而攀。

开发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致力于用项目含新量、含绿量,展现工业经济的含金量。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例证。城北区块守住生态工业底线,舍弃能耗高、产出低、污染大的项目,静待“大好高”项目入驻,迎来了敏实、中力机械、热威电热等一批项目投资设厂,如今随着企业追加二期、三期投资,城北区块已成为开发区的新增长极。在双河区块等地,生命健康产业园加速崛起,2022年以来累计招引落地高端生命健康产业项目超30个,总投资超150亿元……此外,开发区还联合县经信局等部门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低散乱污”企业整治、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快低效出清、收储盘活;推进绿色低碳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仓储、未来工厂建设,推动企业向绿色化、数字化要产能、要空间、要效益。

“追新逐绿”也在农业、旅游领域上演。这些年,安吉大力发展“全竹利用”深加工产业,让“一根翠竹”有了更多利用方式,竹餐具、竹膜袋、竹吸管远销海外;数字茶园实现了安吉白茶全域总量、品质、生产的全流程动态监管。一批批返乡青年化身新农人,挑起“金扁担”,用机械、科技和数字化的方式管理千亩稻田或无土栽培的植物。如今的安吉,就是一个县域大景区,乡村旅游兴旺发展,云上草原等一批大型休闲旅游项目落户,更带动了全域旅游发展……

人与青山两不负,“追新逐绿”结硕果。2004年,安吉地区生产总值82.38亿元,财政收入8.27亿元;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582.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09.7亿元。2005年,安吉单位GDP能耗0.68吨标煤/万元;2022年,该数据降低到0.376吨标煤/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接力20年不止的“活绿”探索

大山深处,竹海郁郁葱葱,为游人送来丝丝凉意。如今,一场涉及百万亩竹林保护与发展、近5万户竹农利益的竹林碳汇改革正在发生。曾经,安吉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总产值。但是随着毛竹价格下降等原因,毛竹林荒弃面积一度达到18万亩。2021年以来,安吉紧抓碳汇机遇,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打通竹林碳汇从生产到收储、交易的渠道。“碳汇”这个新鲜词开始出现在安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竹农也得实惠。据悉,一亩毛竹每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24.5吨左右,将这些碳汇卖出,竹林里的空气就变成了真金白银。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全县84万亩毛竹林应收尽收,累计有21家企业(机构)购买竹林碳汇2.5万吨,交易额达到172万元,预计分红后,可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65万元,农户户均增收6751元。

竹林碳汇改革的推进,是安吉做好“活绿”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20年来,安吉侧重通过制度发力来加快生态价值实现,持续拓宽绿色发展共享路径,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为生态经济发展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除竹林碳汇改革之外,“两山合作社”、农业“标准地”、“千家乡宿共富区”、“两入股三收益”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一系列新打法的推出,让废弃矿坑变身网红打卡点“小冰岛”、闲置空间变成树下咖啡馆,让一批曾经被忽略的乡村闲置空间上演美丽蝶变,让老百姓过上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好日子。

位于县域边界的昌硕街道石鹰村,因为推行“两入股三收益”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尝到了“甜头”。这两年,村子提升环境、夯实基础设施,并与漂流运营公司重新签订合同,以河道和水资源入股漂流项目、小卖部,保底分红从12万元上涨到今年的211万元,村民还可从中分红。“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日子越来越好。”村党支部书记何丽燕说。

仅2022年,在“两入股三收益”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下,安吉累计吸引各类投资13.7亿元,村集体收益达2077余万元,吸纳周边劳动力2100余人,带动就业增收7500余万元。从业态创新到路径创新再到机制创新,安吉许许多多的“石鹰村”吃上了“生态饭”,生态经济也实现了从点状探索、线性推进、面上推广最终到制度保障的升华。

西苕溪畔,山水如画绿生金。“两山”未来科技城、余村大景区、灵峰智慧谷等一批生态绿色平台加快打造,一群群年轻人加快集聚,一个个点绿成金的故事正在进行,一幅以“绿”执笔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