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523/2024-00323 | 成文日期: | 2024-01-1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安吉县生态环境局 | |
文件效力: |
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
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在市生态环境局和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扬“实干争先”的风向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低碳宜居的生态之城”,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为高质量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贡献力量。
2023年全县PM2.5浓度29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5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1%,三指标位列全市第一。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获大禹鼎银鼎,全市首批“生态鼎”优秀区县,三星级“无废城市”。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打好碧水提效战,加强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控,新建11个断面水质自动站以加大水环境要素感知能力,开展南北排渠沿线污染源头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摸5168个、溯源2768个,完成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回头看”全部问题整改。系统谋划省水生态修复试点,择优选中11个项目形成第四批补助清单,并进一步推进第三批清单项目实施,目前已经完成总体工程进度80%。持续推进三大水库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已完成工程进度93%,完成投资约4122万元。牵头申报西苕溪流域水生态系统性修复工程(溪龙梅溪段)项目,已入选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二是打好蓝天提质战,全面开展企业提标改造,瞄准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治理攻坚,紧盯低效治理设施动态“清零”,完成5家低效治理设施提升改造,开展20家源头替代“回头看”,推进木质家具重点行业“油改水”,编制60家“一企一策”综合治理方案,推动3家重点氮氧化物排放企业实施深度治理,完成1家铸造企业宝立重工整治及现场验收,累计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约36吨。常态化开展移动源污染联合治理,完成柴油车路检及入户360车次,非道抽测373台,组织非道机械禁用区专项执法1次和4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抽测。深入开展工地道路扬尘监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检查模式,对在建项目扬尘防控进行分级管理。三是打好固土提标战,扎实推进受污染耕地土壤源头解析和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受污染耕地“源解析”,制订完成污染源管控与成效评估方案。全面保障环境安全,完成158个用途变更为“一住二公”的地块调查评审,完成2个优先监管地块的调查评估。深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2个,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十四五”农村环境整治村整治情况自查。推动农业面源治理,开展上游饮用水源农业污染控制项目,落实中下游县域特色的白茶种植小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并开展专项中央资金申报工作。四是打好清废提扩战,出台2023-2025年“无废细胞”年度工作方案、“无废细胞”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创建“无废细胞”35个,梳理重点、标杆项目15个。迭代升级“无废小二”信息化平台,已完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慧危险废物收运服务、阳光仓库、跨省商情智能审批等全部四大场景模块开发,并通过专家初验。省危废“趋零填埋”攻坚任务取得实质进展,深化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填埋比降至15%以下。
(二)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年度自评,完成相关年度工作总结和创建指标更新上报,完成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县工作终期评估。完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编制并送审,并报送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体验地案例。出台《安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绿色共富资金奖补办法》,编制《安吉县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基地方案》,并已通过专家评审。积极申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完成中南百草园、竹博园、茶博园3个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命名。全面攻坚生态满意度指数提升,联合各乡镇(街道)、机关部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工作,截至目前位列全市第2、全省第23。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试点,按期完成81个点位的数据监测工作。扩面省级减污降碳创建工作,已成功申报并获得减污降碳协同试点2个、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2个、低(零)碳村(社区)18个、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6个。推进竹林碳汇交易全省试点,牵头编制《安吉县竹林碳汇交易实施意见》,召开“国家自愿减排碳市场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推动竹林碳汇内外循环,完成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的2万余吨碳汇捐赠,全国首个生态日活动购碳9吨,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双林支行自身运营碳中和购碳42吨。
(三)探索生态环境领域创新实践。启动“两山”生态空间协同管理平台项目二期建设,打造“企业一本账”三级监管体系,“项目准入一件事”和“环评审批一件事”两大应用正式上线,实现从项目招引到环评审批的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提供项目落地研判,加快环评审批进度。推广“环境问题随手拍”,辅助环境问题闭环整改,累计派单1503件并按时办结。打造环保设施工况数智监管场景,对完成用电监控系统安装的企业(基本为涉及VOCS排放企业)开展用电数据监测,核查判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辅助非现场执法。持续深化排污许可核心制,核发、变更、延续及重新申请排污许可证184家,审核排污许可证及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质量116家,排污登记300余家,回头看2022年度企业100余家,抽查2023年度企业30余家。全力推动县域EOD模式实践,入库“两山未来科技城”一期EOD国家库项目,获中国农业银行15亿融资授信,已放款3亿元,协助谋划黄浦江源度假区、大余村、绿水经济带和农业农村治理等储备项目。
(四)服务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一心三联五提升”服务创优暖心行动,长效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服务企业166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优化健全项目审批流程,截至目前完成62个项目环评审批(其中辐射项目2个),37个项目享受“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降级,为37个项目全程代办,累计让企业少跑百余次,为企业减负50余万。加快审批时效,审批环节两轮公示合二为一,为每个项目节省5个工作日的公示时间。盘活县域企业排污权生态资源价值,出台《安吉县排污权专项贷款暨绿色金融助企融资管理办法》,为县域合法合规企业量身制定“绿色金融贴息贷款”保障措施。开展排污权总量腾量,深挖要素存量,加速腾量攻坚。
(五)协同开展环境治理保护执法监管。持续开展“绿剑2023”、海绵行业整治“回头看”等专项执法检查,1个案件入选省生态环境厅典型案例。强化服务意识,推行“点单式”企业体检服务,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29家,对6起轻微违法行为免于处罚,免除处罚金额20.0423万元。实施“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工作,积极推进“e企管”学法积分抵扣,安吉国正机动车检测公司通过学分抵扣,减免行政处罚金额5000元。深入提高环境风险应急能力,落实企业应急预案修订管理要求,完成65家企业应急预案备案工作,设立安吉县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并更新安吉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咨询专家库。
(六)不断增强生态铁军队伍建设。提升党纪素养,强化党建引领,定期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纪专题教育等学习活动,落实党纪教育,强化风险监督。提升干事热情,创新出台科室与个人立体考核办法,建立月调度、季评比、年考核机制,增强比学赶超干事氛围和争先创优意识。提升业务能力,组织省级监测技能交流培训13次,市级2次,省、市技术比武各1次,市执法大练兵技能比武1次,开展市局县区内案件稽查7次,中队内部交叉评查5次,举办“我的案件我来讲”活动。创新举办新进干部座谈、年轻干部夜校(青环学堂),以导师帮带促进青年干部素养提升。全面开展行业企业的法律法规、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管理、污染治理设施管理等业务培训共计20余次,受训企业850余家。积极推进安吉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累计发布局工作推送100余条,在市级以上媒体刊登新闻256条,组织开展“5·22”生态环境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深化源头管控,提升大气保障控制力。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现5家低效治理设施动态清零,低VOCs含量清洗剂占比达到70%以上,力争24年底全面完成国二及以下老旧柴油叉车淘汰工作。提升数智分析能力,对省控档案馆站点周边和传输通道颗粒物开展雷达溯源分析。实施涉VOCs“绿岛”项目全流程监管,推进悦胜二期建设,全面排查并进一步规范活性炭装置。开展纯电工程运输车和混凝土搅拌车有机更新,实现中心城区工程运输车辆电动化全覆盖。
(二)深化精细管理,提升流域保护感知力。深化实施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完成重点排口(开发区及临港工业园区周边排口及国控断面上游排口)10个微站建设,对西苕溪流域水质进行分析精准溯源,对乡镇水质及时预警。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源头治理工作。完成赋石水库、老石坎水库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案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老石坎水库“一源一策”方案编制。开展临港化工园区星级园区建设工作,初步实现雨污分流全域覆盖、尾水湿地生态扩容、中水回用减污降碳的目标。启动金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创新开展禾诚生物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编制和实施。
(三)深化综合利用,提升土废治理粘合力。进一步做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完善县域详细调查和重点管控企业的化学物质信息调查。跟进实施低(零)碳创建工作,推进第二、三批3个乡镇(街道)和16个村的省级低(零)碳试点创建工作。完成“无废城市”提星升级,开展“以竹代塑”无废创建工作,推进无废细胞创建申报。继续推进危废“趋零填埋”攻坚任务,提升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率,2024年全县危废填埋比下降至10%。推进危固废治理数字化改革,33家涉危废单位“浙固码”应用和在线监控链接省平台,完成“无废小二”迭代升级,阳光仓库实体投入试点应用,实现小微产废数字化共享处置。
(四)深化示范引领,提升生态保护创造力。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协同检察院、林业、农业农村、城管等部门,做到“一案双查”“应赔尽赔”。开展2024安吉县“绿盾”自然保护地自查自纠。搭建自然为邻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平台,建设夏阳中华秋沙鸭主题的自然学堂、溪南睡莲利用一村一品等示范点。积极对接省环科院争取浙江自然博物院入选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规划编制,谋划2023-2025年生态文明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开展EOD项目申报,申报黄浦江源度假区省级EOD项目一个,完成余村开发、农业农村治理等EOD项目谋划三个
(五)深化监测联动,提升环境监测应急力。建立应急响应和环境监测联动机制,完善各类环境事故预案,针对各类环境事故类型,开展模拟训练,组建一支应急响应快、监测实力强的规范化“双引擎”综合队伍。增强一体化掌控能力,对全县19个水质自动站统一运维。开展噪声功能区点位调整及自动站安装,探索噪声自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我县噪声数据。
(六)深化服务保障,提升环评审批亲活力。严格执行“最多跑一次”制度和推行“零见面”的服务方式,梳理企业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将服务落实到项目的每个环节。动态开展三线一单动态调整意见反馈工作。继续深化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智慧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进环评审批全程网办,实施受理、评估、审批全程留痕和信息公开,为智慧监管一本账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探索环境管理现代化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环评的基础上,服务逢春污水处理厂搬迁环评审批工作,进一步推动竹笋、竹炭等竹产业行业的规范发展。
(七)深化执法改革,提升企业监管控制力。全面优化执法方式,促进监管提质提效,根据长三角地区以及省、市情节轻微不予处罚的相关规定,加强正面清单企业管理,强化典型示范、案例曝光,着力构建有温度的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开展全县13个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污染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执法大练兵工作,围绕执法效能履职评估工作,突出重点特色案件、执法E企管平台应用等工作,努力提高队伍监管执法能力。
(八)深化组织建设,提升干部队伍凝聚力。积极开展群团活动和干部队伍培育,实施生态环境系统“干部梯队式养成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干部储备库,精准式梯队式培养。进一步打造“导师帮带—头雁领航”工程,开展“双带头人”培养,助力“雏鹰培育”,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的生态环境系统接班人。继续做好清廉生态环保建设工作推进,进一步巩固深化成果,突出典型带动示范。
(九)深化宣传报道,提升生态安吉影响力。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借力两山理论高地优势,不断加强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开展5·22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6·30浙江生态日等重大环境节日活动,做好法治知识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等宣传工作。重点做好“两山”生态空间协同管理平台浙里办应用使用推广,形成企业-乡镇-部门三级联动闭环体系。创新宣传方式,开放环保设施提升群众参与感;铺开媒体渠道,制作生态环境主题情景短剧、歌曲汇演等提升群众知晓度;完善舆情管理,营造公共网络良好风气。形成工作有记录、成效有展示的宣传模式,努力打造核心宣传重点推进、条线宣传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