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新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要求 (中小学)
发布时间:2022-07-27 来源:本站原创   [ 字体: ]


为促进我县中小学新教师重视教学常规,端正教学态度,规范教学行为,特针对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基本教学常规提出以下要求

一、备课要求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要落实单元教学设计(即一段时间内备课、作业、独立练习、考试等教学工作的总体安排)。

2.总体把握课程体系。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领会课程基本理念,熟悉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学段或各年级之间教材的衔接、整册或整个模块教材的完整结构。

3.深度研究教学材料。充分研究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做到活用教材。

4.全面分析把握学情。通过前置性学习分析、访谈交流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和习惯,从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把握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情况,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5.准确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能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为导向,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确立好目标层次,目标陈述的内容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表述力求明确、具体,便于观察、测量、评价。

6.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精心设计学习环节和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自主建构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在体验感悟中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7.适度使用辅助手段。遵循增效性和辅助性原则设计各种辅助教学手段,避免产生因过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而弱化文本研读、师生对话、教学生成等问题。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疑点、揭示重点的独特作用。

8.认真设计各类作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精心选用和编创作业,作业难度和题量要适当,增强作业的层次性和多元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积极变革传统的"课后作业"模式,探索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作业。根据学科特点丰富作业的形式,增加观察积累、动手操作、搜集整理、发现探究、劳动服务等作业形式。

9.精心编写教学详案。要在独立备课、形成初步方案的前提下通过集体备课广泛吸收同行见解,确立最佳方案。教案要包含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四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和学法;能清晰反映出教和学双边活动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课外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基本要素。要一课一案,且为手写详案;要提前2~3课时备好课。

二、上课要求

10.规范好上课常规。按课表上课,不随意调课、缺课;遵守上下课时间规则,提倡提前候课。用规范的口头语言、恰当的肢体语言组织教学,表情力求亲切自然、充满激情、生动幽默。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和开放、安全课堂氛围。板书设计和多媒体使用,呈现内容要正确规范、简明清晰。

11.把握好教学节奏。教学节奏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因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拘泥于课前预设的时间安排,在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再组织下一教学环节。合理把握课堂讲、练、评等环节的时间分配。

12.管理好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安排匹配的学习方式,对要求学生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要严格管理,布置时务必让学生明确"学什么"与"怎么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采用巡视、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未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

13.评价好学生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等各种学习表现,能针对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差异和教学推进的需要,采用具体、积极、灵活的评价方式,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激励、引发学生围绕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答问、实验操作等要及时给予诊断性评价。

三、作业要求

14.认真批改好作业。要认真设计作业,坚持做到"精选、精讲、精炼、精批",作业批改要使用明确、实用的批改符号及时、仔细批改,保证批改的正确率。根据作业及学生的实际,灵活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倡导有针对性的面批和订正后的二次批改。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作归因分析,为讲评做好充分准备。要提高分析学生作业错误原因的能力,并逐步养成习惯,善于以作业分析为依据改进学教方式。

15.有效讲评好作业。精心设计作业讲评课的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合作纠错的基础上,针对共性问题及时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讲评作业时,要突显问题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真正感悟方法与规律,并从作业中分析学习得失的原因。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要以正面评价为主,特别注重对后20%学生的适时鼓励。

四、辅导要求

16.重视习惯培养学法指导。积极帮助学生制定课内外、双休日、节假日学习与生活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参与、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开设学习指导课程,建立学习指导平台,指导学生掌握预习、上课、作业、记笔记、复习整理等学习技能和方法,体验积极、愉悦的学习过程,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17.特别关注关爱学困生。在课堂教学和作业指导中,要针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个别沟通、及时评价等各种有效的手段,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要认真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缺陷,通过个别指导和学生间互助等措施,激发其学习兴趣,纠正其不良学习习惯,弥补其知识与技能的缺陷。

18.重视培养学科"尖子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和作业,重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发展他们的特长。不能以单纯增加教学内容与提高教学难度为手段,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注重"尖子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自我认知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

五、测试评价

19.积极参与学科命题培训。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虚心学习命题技能,明确命题的基本要求(小学测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8-O.9,初中测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5-0.85),积极参与组内、校内甚至更高层级的命题培训和实践。

20.认真做好试卷讲评工作。测试后要及时、认真阅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要精心设计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合作纠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点拨思路,揭示方法,促进学生自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