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52300257311X6/2025-1010320106 成文日期: 2025-07-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文件效力:
科技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25-07-16 14:45:41


科技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安吉县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六个新湖州建设以及县委“135”工作体系,立足单位职责,主动担当,加压进取,深化科技自立自强。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提升研发投入。将研发奖补政策纳入《关于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推动我县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镇区分成8个走访组,走访全县规上企业666家,宣传研发奖补政策,指导企业填报研发投入,准备研发台账;联合统计部门,邀请财务专家,分乡镇举办5场研发统计年报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填报研发数据精准度。我县2024年度研发费用实现稳步增长,上报数为38.9亿元,同比增长13.1%,研发活动率70.2%,占营收比重3.3%。今年14月,我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12.3亿元,同比增19.4%,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28%,均居全市第一。二是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有效落实科技服务团和校企直通车两项工作机制,为企业与高校院所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且向更长期、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今年以来,科技服务团累计走访企业290余家次,带领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团队走访企业18家次,挖掘技术需求和难题28项,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合计1054万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5项。技术交易合同35项,累计技术交易额2.3亿元。联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与县内科技企业举办(协办)校企直通车对接活动5场,参会150余人次。制定《安吉县绿色家居产业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实施方案》,建立“一库一池”,即绿色家居产业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池,目前已挖掘绿色家居企业技术需求23项,依托高校院所收集绿色家居领域成果4重新梳理与浙江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共建平台合作内容,整合7家地校合作研究院,10家技术转移中心资源,着力提升地校合作平台效能。成功推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科创平台联盟理事会成员单位会员单位2家。三是积极谋划管理科技项目。按照市局预通知,积极走访企业,开展项目摸排,目前已摸排省级“尖兵”“领雁”项目技术攻关需求17个,向上推荐省级专家库专家80名,协助“湖州市纳米功能浆料重点实验室”成功通过市级重点实验室责任期考核。初步谋划“十五五”期间科技领域重大项目10个。

(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力创新能力提升。一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4月,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45.1%,全市排名第2,高于全县工业投资同比增幅19.5个百分点(全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2%,排名全市第51-4月全县高新增加值增幅9.6%,排名第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1.3%,排名全市第6二是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强化梯队培育,精准辅导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将符合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助力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制定《安吉县科技小微项目招引实施办法》,开发小微项目招引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库有效运转。截至目前,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排摸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各乡镇平台及部门已累计申报科技小微项目31个,审核上报第一批市级研发中心15家,排摸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单位1家(福腾流体)。

)优化人才引育工作,激发创新发展动能。一是全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科技人才科专班化开展国家引才计划申报工作,参与县、市项目专班,上报国家级引才计划项目共13个,省级引才到岗认定1人,上报国家级外专项目2个。持续做好外国人才引进工作,截止5月底,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人,外国专业人才8人。提前启动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线索排摸,截至目前,已排摸省万人计划线索3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线索5个。二是稳步推进科技副总选派工作。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创新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共征集到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家居等多个产业的技术需求80余项。与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精准匹配初步选派了40名“科技副总”进驻企业,推荐省级“科技副总”10名。制定“科技副总”管理办法,明确职责、考核、激励等机制。

)优化提升创新生态,全面夯实创新基础。一是争取落实惠企资金今年以来,已争取并兑付省级科技专项资金994.61万元,惠及企业13家次。兑付县级开门红科技资金110.94万元,惠及企业12家。梳理2023年度、2024年度应付未付资金,完成2025年度县级科技专业资金安排。二是加快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安吉两山梦想产业园建设工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临溪科创中心建设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省创新强基项目,1-52个项目投资额合计完成2.2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投资额的75%,居全市第一。科创园全方位服务,打造青年科创人才创业汇聚基地。在园综合孵化大楼提前腾空2400平方米场所,至少满足150名创业人员办公。并制定青创项目入园孵化管理细则。根据区镇招引的青年科技人才创业项目需求,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创业场地,每个镇区最多可推荐创业人才20人、项目5个。强化园软硬件功能,全面提升园区服务水平。提供了餐饮、健身、咖啡、休闲等一站式服务。引导服务科创类、青年人才类创业群体各项政策的落实,打造青年科创人才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同时,推动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园创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提供“科技贷”,深化全周期金融服务。上半年共招引落地科创项目3项,青创项目3项,本科及以上人才16名。三是科研机构招引取得突破。协助“两山”未来科技城科研机构招引,累计走访企业90余家,目前已签订入驻意向协议1家(国千省级企业研究院),在谈项目1家(杭茶所未来食品研究院)。四是拓展科技金融服务全面排摸企业金融需求,上半年共计排摸需求30余项,做好全县“小微企业融资”专班相关工作,筛选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单。与浙商银行建立固定合作,设立科技金融联络站,定期入企开展金融服务,累计入企服务40余家次。五是聚焦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完成第十批市派、县派科技特派员项目总结和第十一批科技特派员的需求征集;对第三轮省派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进行验收,完成3个第四轮省派团队科技特派员任务书签订工作和2025年的工作经费拨付,申报了科技特派团助力青年入乡发展省级试点,排摸梳理上报可持续发展领域和科技特派团试点省“尖兵“、“领雁”项目指南3项。申报市级科技项目36项,验收一批市级科技项目和县级乡村振兴科技好项目。深入推进茶产业和竹产业科技创新,茶产业方面继续发挥好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的安吉白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和杭州茶叶研究所省派白茶科技特派员团队作用,组团赴安农大茶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学习、深化合作,茶季期间,安农组织团家和本科生团队20人到宋茗、元丰等重点茶企开展技术服务和实习实践活动;杭茶所主要针对和茶生物、百竹园、丽美食品、宋茗等茶企的茶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开展科研服务,协助宋茗公司推动省级浙农英才工作站建设,与骆茗茶业公司联合筹建茶未来食品研究院,推动白茶资源在食品中的跨界运用。竹产业方面制定“以竹代塑“科技创新年度工作方案,630日前完成竹产业重点研发项目(7个)验收工作。六是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以落实安全生产为核心,加强联合检查、协同监管,切实筑牢风险底线,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等5次。同时,召开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生产会议,举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演练,牢固强化机构从业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严格新设立机构的准入审核,全流程指导机构许可办理。目前,我县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许可通过率”、“监管账户合格率”、“全流程率跑通率”均保持100%。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针对湖州乐构培训机构(创想童年)经营不善倒闭、家长群访事件,紧急出台方案、组织相关部门、联络机构负责人和学生家长代表,稳事态、追赔偿,目前已较好处置完成。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创新平台能级有待提省级重点实验室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全县各乡镇小微园相继落地启用,科创园区项目来源依旧以乡镇街道为主,较为单一,缺乏县外合作和资源渠道,对于科创项目、青创项目等招引会有较大的压力。二是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各地对高层次人才争夺激烈,区域人才竞争激烈,我县产业基础和环境对部分高端人才吸引力有限,引进难度大。三是监管与服务效能需加强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增多,监管力量(人员、专业)相对薄弱,存在监管漏洞风险。部分科技特派员、特派团队和“科技副总”服务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度和实效性有待提升。科技体制改革缺少工作特色和亮点。四是科技金融政策抓手不足缺乏针对性的科技金融专项政策,工作抓手有限。五是研发指标增长面临压力下半年研发费用持续高增长存在乏力迹象。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聚力主体培育,壮大创新梯队。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深入挖掘、强化指导、上门服务,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县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相关信息,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倾斜、科技融资、产学研对接等一系列措施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做大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力争202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发动开发区、示范区(乡镇街道)深挖潜在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发动更多的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型企业,力争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150家以上。加速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抓“小而优”,量质并举推动科技企业发展,做大产业发展“底盘”,打造创新企业新矩阵。全年完成科技小微项目认定100个以上。

(二)聚焦平台能级,打造创新高地。建立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逐级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增强企业创新研发后劲。力争2025年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深化科创园“共同富裕创业交流共享阵地”建设,举办参与人数不少于200人的创业沙龙4场、专家辅导2场,加强与开发区、乡镇(街道)联动,严把项目入口关,强化后续服务。完成白茶专班、“以竹代塑”和“两山”未来科技城科研机构招引、山海协作等工作任务。积极对接各级“十五五”规划,力争更多安吉科技元素融入。

(三)深化人才引育,集聚创新动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政策,提高吸引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拓展引才渠道,举办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争取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特派团队和科技副总的考核管理,建立评价机制,根据结果奖惩。组织经验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提升服务质量,助力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

(四)强化研发投入,促进成果转化。继续推进研发费用指标提升工作。深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直通车”系列活动,为校企沟通搭建多种桥梁,推动高校成果来安落地结果,引导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力争2025年推动30次以上产学研深度合作,解决30项以上企业人才、关键技术难题等,助力企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盯紧省级重大专项,做好培训及辅导工作。

优化服务生态,强化综合保障。一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深入宣传解读科技金融产品和政策,组织开展科技金融专场活动。二是强化培训机构监管充实监管力量,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规办学,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三是做好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等管理验收等工作组织申报省“尖兵”、“领雁”科技攻关项目。深入推进白茶专班、竹“以竹代塑”工作四是强化协同高效落实完成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扫尾工作共同富裕、营商环境、深化改革、信用建设等考核任务。五是确保惠企惠企资金落地。按时完成县级科技专项资金拨付及研发奖补资金测算、兑付。完成2024年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统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