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57311X6/2020-01444 | 成文日期: | 2020-12-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安吉县科技局 | |
文件效力: | 有效 |
今年以来,安吉县科技局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以及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让工业流淌更多科技血液、让农业插上更硬科技翅膀”工作方针,围绕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助力“重要窗口”县域样本和新时代美丽中国县域窗口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0年年度工作成效总结
(一)全面抓牢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创新环境
全力配合县委、县政府防疫工作,做好防疫、复工两手抓工作。积极落实疫情惠企政策。及时响应省、市、县有关疫情防控的文件指示,并积极执行房租减免政策,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科创园共涉及生产型企业26家,累计减免金额66余万元。扎实做好外国专家联络职责。局相关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小组并担任组长,疫情防控期间,每周召开至少1次常规专班会议,传达省、市、县境外来湖人员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分工责任,做好排摸、宣传和协调等工作,实行全天候电话、网络值守,协调解决外专用人需求和防疫困难。深化“两手抓、两手赢”工作。组织18名党员到社区、高速路口报到,协调配合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小区封闭管理、体温核查检测等防控工作。班子领导开展驻企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已累计协调解决驻企企业疫情防控问题83个,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二)推进创新主体发展壮大,提升创新潜力
一是强化科技梯队培育。构建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机制,设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企研发中心等培育库,关注培育企业技术需求及发展瓶颈等难题,坚持“一企一策”精准指导培育,通过强化企业政策宣讲、融资对接、技术引进等方式,助推创新主体成长壮大。今年以来,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4家,提前6个月完成市定年度考核目标任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家,创历史新高。二是强化重点人才引育。根据人才工作分工,精准分析产业发展导向、企业发展需求、人才优势特点,以高级引才突破为重点,突出“企业早对接、材料早准备、专家早把脉”工作原则,全力推进引才育才工作。截至目前,省级引才计划外专项目、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进入答辩数分别为14个、2个,通过率均为全市第一;省级海外工程师申报15名,同比增长87.5%;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团队第一批入围2个,提前半年完成全年考核任务。三是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围绕我县产业发展困境和难题,定期、持续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推荐优质的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并提供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等一站式集成服务与保障。今年7月份,成功举办安吉县第一届技术成果拍卖会,11项技术成果以总价1230万元在安吉企业落地开花。10月份,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暨2020年浙江省技术需求“张榜招贤”大赛节能环保行业现场赛,3项优秀解决方案提出者与技术难题出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合同总金额达500余万元。
(三)推进创新平台齐步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提速高能级创新平台创建。针对我县平台能级低问题,以笔架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孝丰国家竹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农高区规划编制为重点,全力加快国家级农高区创建步伐,在8月30日已经完成规划专家论证。同时,以招引与建设作为省级高新区工作着力点,瞄准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健康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点,实现一批关键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绿色制造省级高新区创建。二是提标科技双创平台管理。针对园区科创项目少、项目清退难、孵化绩效低问题,修订完善《入园管理办法》、《项目准入办法》,对入驻、考核、清退等作了明确规定。今年以来,已累计清退绩效不明显项目11个,同时引进了科聪、由美、华叉、天盾等6个优质项目,并将在10月中旬举行科创项目集中入孵仪式。同时,鼓励工商资本建设孵化器,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申报通过省级孵化器答辩,杭电安吉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通过省级众创空间备案。三是提效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针对公共研发机构服务半径小、服务深度弱问题,创新设立例会制度,加强对杭电、启迪、椅艺综合体等已有新型研发机构的提效工作外,按照“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原则,围绕竹产业,对接省林科院设立安吉竹产业研究院,共建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成功入围创建名单,并争取2000万元资金支持),推进竹产业二次发展;围绕白茶产业,对接安徽农大和中茶院设立安吉白茶产业研究中心,推进白茶的生物学研究和资源综合利用;围绕椅业产业,对接浙工大设立安吉椅业工业设计研究院,推进椅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围绕生物健康产业,配合开发区对接上海交大共建生命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围绕笔架山农业科技园,对接省农科院共享省农科院青创园资源,面向全省的招商引才。
(四)推进科技项目建设力度,孕育创新动力
积极开展省、市、县级科技项目排摸申报,今年继续开展县级乡村振兴科技好项目和科技特派员专项的申报立项,立项36项;申报市级项目45项,立项29项;推荐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4项。东方基因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冠试剂盒成功申报省重大攻关专项,取得全省第二、全市唯一一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获得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天草生物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纳美新材料、捷达科技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捷达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功入围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竞争性项目,同比增长250%,入围数量位居全市第一,预计总共为入围企业争取到20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单个项目争取额度为150万元至500万元。
(五)推进科技创新生态优化,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安吉县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十条政策》,高效落实创新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线上运用政务媒体进行政策解读,并建立钉钉群、微信群对企业进行实时答疑。线下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并对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走访,零距离业务指导。截至目前,已累计兑现专项政策资金1771.39万元,1-9月研发经费支出12.04亿元,同比增长20.8%。二是强化统一管理。创新推进安吉县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改革,完善“1+1+N”(1个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个网上科技大市场+N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体系,建立“三大库”(“难题库”、“成果库”、“专家库”)并通过安吉科技大市场网站对外发布,探索专家和企业网上技术对接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引入各类创新平台和机构31家,发布成果信息954条、需求信息88条、专家信息213条,合同38条。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将“三服务”活动和科技创新加速行动相结合,通过发放科技政策汇编、开展政策宣讲等方式,详细为企业解读省、市、县科技政策,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创新链协同、产业链配套等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500余家,现场解决问题80件,本部门研究解决5件,满意率均为100%。
二、存在的困难及不足
(一)创新主体方面。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平台能级还不够高,尤其是高企占规上企业比例仅为37%。
(二)人才引育方面。我县目前人才引育还是存在政府推动多,市场引才氛围还不够浓厚,引才渠道和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拓宽。
(三)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创建载体统筹建设压力大,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国家级创建有待于集中力量和资源,加快推进。
三、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科技工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突出“绿色发展科技引领”主基调,围绕主要目标抓落实,夯实基础、做强平台、增创亮点,凝心聚力、奋力前行,助力“重要窗口”县域样本和新时代美丽中国县域窗口建设。
一、务实担当,建设高质量科创主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安吉在建设高质量科创主体方面,步伐不够快、力度不够大、工作不够实。下一步我们将本着务实担当的姿态,着力聚焦科创主体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在创新孵化、分类培育、股改上市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拉规模、提质量,形成“千军万马”的科创队伍。
(一)加速壮大高企队伍。全力冲刺“十四五”,创新实施高企“三五”倍增计划,即“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高企50家以上,“十四五”末高企占比规上企业达50%以上,全县高企累计力争达到500家。围绕这一工作目标,聚焦高企培育工作系统化、高质量,实施三步走:一是建好库。每年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按照“高质量”的要求,对科创企业、规上企业队伍开展排摸和跟踪,主动服务,做好申报。二是带好队。每年加强现有高企队伍的管理,联合税务、统计等部门,加强对现有高企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提高的队伍的稳定性和质效性;三是用好钱。每年修订高企奖补政策,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着力做实科小队伍。需要顶天立地的高企,更需要铺天盖地的科小,以此全面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十四五”期间,将按照每年认定100家的要求,全面落实质量、管理、提升的工作要求。从2021年起,加强科小培育对象的遴选,力争培育一批有成长前景的科小企业。加强现有科小的精细管理,对于现有科小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对产业前沿、技术先进、势头良好的科小进行重点培育,力争上规一批、认定高企一批、基金扶持一批。加强“双创”企业的孵化,通过举办“双创”大赛、南太湖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引进、孵化一批“双创”企业。
二、创新担当,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平台是创新的载体,环顾周边,安吉身处国家级平台的包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聚焦科创平台,重培育、求突破,确保获批创建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园区,力争创成绿色制造省级高新区,统筹建成椅艺、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尝试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全面提升区域创新承载能力。
(一)力争公共平台有新突破。一是针对现有的公共研发平台,借助县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县技术大市场力量,创新实施“1+1+N”的管理机制,即: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大市场+现有公共科研平台,强化现有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管理,提高平台的业务水平。二是围绕县“1+5”产业发展体系,按照“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原则,有针对性的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高校,统一方向、统一地方、统一管理,设立产业研究院,推动产业产学研发展。三是针对我县传统产业,参照之江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等举办模式,创新思路,全力推进龙头企业、政府、科研院校共投的特色鲜明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加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创新实施政府出资成立产业创新引导基金,每年由各部门广泛征集产业共性难题,召开“难题”发布会,由引导基金出资对高校和研究院所进行张榜招贤,攻克行业共性难题,促进产业发展。
(二)确保企业平台有新提升。一是针对我县产业现状,系统建立“高企—省级高企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培育库,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增强企业创新研发后劲。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以上。二是针对科研院校产学研成效不明显的现状,扎实推进科研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力争更多的研究院直接建到企业中间去,使科研成果、科研需求、科研人员的对接更紧密、更直接。
三、奋力担当,引育高水平科创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在用好政策、优化服务等方面强化举措,增人数、强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做好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育工作。通过推政策、树典型,积极做好各级人才引育和培养。包括国家、省级以及市级层面等的项目申报和后续工作,做到主动服务、精准服务、有效服务。建立灵活的引才机制,如采取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班)等方法,组织开展系统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训,切实加强本地企业人才自主培育工作。通过政府引导,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鼓励专家工作站和高校院所创新研究院、研究生实践基地落户安吉企业,柔性引进创新人才。在建立产业科技创新飞地,充分聚集当地人才技术优势。借助中介的力量引才,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和面向市外、海外引进人才测评、高端猎头等机构,建立全产业链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
(二)做好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干部能力提升。按照“首席科技官”建设要求,强化两区、乡镇(街道)、单位干部内部业务培训、清廉机关建设培训,全面提升服务、廉洁能力,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按照谁负责、谁包干的原则,强化单位工作条块负责制,突出创新工作法和业绩承诺法,比学赶超,努力做到让科技工作在产业赋能上掷地有声。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注重做好科技特派员考核及换届选派等工作。创新尝试特派员新模式,在原有科技特派员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即集中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专长、人员力量和政策资金,在一个乡镇(街道)或园区(如笔架山农高区)做一批试点。试点工作由所在乡镇(街道)或园区为实施主体,负责提供基地和资金,科技部门和涉农部门给予项目一定的支持政策,推动一批特派项目实施一地,成果集中体现,从而形成由点及面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