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523/2021-03382 | 成文日期: | 2021-06-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安委发〔2021〕11号 | 发布机构: | 安吉县农业农村局 |
文件效力: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省委八号文件、市委一号文件部署要求,现就我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绿色引领、典型示范、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加快补齐短板、巩固优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高质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成为我省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三农”标兵,为我县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县域样本、努力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县域窗口、全力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县贡献“三农”力量。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29.1亿元,农业智慧大脑全面投入运行。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进一步深化,乡村四治融合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农村改革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巩固提升村实现清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9%。
到2025年,农业农村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率先高质量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县域“三农”样本。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0元,年均增速超过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2:1以下。
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强化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县长负责制。鼓励乡镇(街道)对已流转、未使用的农用地进行最大化利用,增强粮食、蔬菜等供给能力。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48万亩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认真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坚决遏制 耕地“非粮化”,保持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3.01万亩。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南繁种子基地,加大优质粮食品种引繁推力度,推广稻鱼(鸭)共生、水旱轮作等高产高效栽培种养模式。促进生猪稳产保供,推动构建绿色安全、生产高效、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完成8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生猪存栏保持在6.2万头以上。(责任单位:发改局、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商务局等)
(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八个一”工程,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数字体系,强化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严格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农业产业“1+1+N”品牌发展战略,做强安吉白茶,做大安吉竹笋,做优安吉竹林鸡、高山果蔬、天赋渔鲜三大新兴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安吉白茶”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加快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数字农业综合应用平台,以安吉白茶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为示范,强化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方面的应用,加快数字工厂、数字化种养基地等建设。到2025年,全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完成率、处置完成率达到100%。安吉白茶、竹笋、竹林鸡、高山果蔬、天赋渔鲜年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2亿元、1.5亿元、4亿元、7亿元以上。安吉白茶原产地品牌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达到生态茶园标准的茶园占比达80%以上。全县建成数字工厂40家,数字化种养基地占比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6%以上。(责任单位:科技局、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局、人行、农商银行等)
(五)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发掘农业与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产业、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新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发展水平。深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农村经营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大型商超和各类电商平台向农村延伸,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整合要素资源,坚持民宿集约发展、农家乐有限发展,推动民宿(农家乐)产业与乡村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特色提升,增强民宿(农家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辨识度和竞争力。到2025年,提升2条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以上,行政村邮政快递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发改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体旅游局、市场监管局、供销联社、邮管局、人行、农商银行等)
(六)推动农业平台能级提升。抓好笔架山农高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环境,实现功能智慧、经营集约、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强力推进项目“双进双产”,引进项目注重助推园区全产业链建设,聚焦智慧农业和现代种业,瞄准安吉白茶、优势果蔬、特色花卉、先进养殖、健康中药材、品质粮油等产业,着力强链、补链、延链、优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园区数字化建设速度,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区。扎实推进数字仓建设,夯实数字化发展根基。以农业智慧大脑为中心,强化数字技术在安吉白茶全产业链的应用,并推动其向其他产业延伸,逐渐实现数字化全覆盖。全力争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共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30个以上,园区数字化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农高区、相关乡镇〈街道〉)
三、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
(七)促进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争创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按照环境美全国领先、产业链全线贯通、数字化全面渗透、幸福感显著提升的要求,打造浙江乃至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最前沿、生态文明理念最深入、乡村治理最有效、乡村环境最优美、基础设施最完善、公共服务最齐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最健全、数字转型最全面的乡村振兴示范窗口。到2025年,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带5条左右、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区10个左右,形成“轴线互联、片区组团”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示范格局,“新时代美丽乡村看安吉”的示范效应更加明显。(责任单位: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等)
(八)夯实乡村生态环境基础。以全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创新基地、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自然资源综合改革国家级试点等试点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乡村全域环境保护和提升。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精准化,加快推动农村公厕改革,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五年计划,持续创新新时代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借助无人机巡查、数字分析、网格管理等手段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更高质量实现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到2025年,省级美丽河湖数达到11,新增森林面积达到1.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4%。县内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健全,跨省生态补偿和环境协同治理进一步成熟。(责任单位:发改局、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分局等)
(九)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按照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和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扎实开展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农村等级公路、物流、公交“村村通”全覆盖和再提升。继续强化农村供水保障,进一步提升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完善农村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建设,逐步推行“生态+电力”模式,加大农村地区充电桩的建设力度,有序推进天然气下乡,实现乡镇(街道)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丰富完善乡村文化礼堂、影院、公园、博物馆群的布局和类型,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由政府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费用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到2025年,共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50公里,总投资20亿元。(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文体旅游局、供电公司等)
(十)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落实数字化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加快数字化改革在乡村治理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基层组织振兴,深化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强化“党建引领、四治一体”治理模式,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自治组织的纽带作用,注重结合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共同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积极发展新型社会组织,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质量和效率。不断丰富智慧化治理平台的内涵,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与智治的深度融合。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拓展,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掌上矛调”等智慧治理新平台的功能开发和运用推广。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发适合流动人口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责任单位:纪委监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民政局、司法局、农业农村局等)
(十一)打造乡村生态文明标杆。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入手,确定绿色乡村标准,引领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新风尚。聚焦绿色发展,深化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等,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以及其他乡村产业主体以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乡村产业,深入开展绿色细胞建设,严格执行限塑令,确保取消“六小件”全覆盖,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落实举措,争取省级碳排放改革试点。开展节约型乡村建设,在“无废乡镇” “绿币银行”等做法上进一步进行挖掘提升,制定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的节约型乡村标准,弘扬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节水行动,创成国家级节水型社会。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资源转化利用,深化和完善“两山银行”,生态资源变资产、资本机制进一步成熟。推动生态养护型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宣传部、发改局、经信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文体旅游局、市场监管局、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分局、城投集团、人行、农商银行等)
四、全力促进城乡融合
(十二)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并轨。推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就业、住房等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发展。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增强基本康复服务功能,完善以村(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差异化养老产业布局,探索“智慧健康养老+网格化”服务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动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完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强化残疾人托养庇护服务,确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覆盖。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综合防御能力,完善农村灾害监测网络系统,提升救灾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加强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到2025年,共建设教学共同体45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建设县域医共体3个,村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责任单位:残联、教育局、民政局、人力社保局、住建局、卫健局、应急管理局、医保局、气象局等)
(十三)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推进行政村5G网络覆盖。加强农业数据仓、云上安吉等数据中心建设,扎实做好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等。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探索建设不同类型的“未来社区” “未来村庄”。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加快数字就业、数字文化、数字救助、数字养老、数字旅游、数字交通、数字金融、数字农合联等服务直达乡村,主动跨越城乡数字鸿沟。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实施农村电商综合发展示范工程,推进农村电商“八个一批”工作,开展“一十百千万”计划工程,打造农产品电商园区,加快产业平台和经营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5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网上办、掌上办,80%的行政村(社区)实现数字化村级管理平台运用,建成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40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政法委、经信局、教育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体旅游局、卫健局、大数据局、人行、农商银行等)
(十四)推动乡村人才聚合。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业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提质增效,实施基础农技、卫生等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计划,开展新时代乡村企业家培育。支持科技人员到乡村创业创新,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重点吸引和支持民宿专业人才、农旅专业人才、电商专业人才、文创专业人才、专业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等投身乡村振兴。建立在外安吉籍大学生人才数据库,鼓励安吉籍大学生在暑期参与本地乡村振兴相关岗位实习。(责任单位:组织部、统战部、团县委、妇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人力社保局、农业农村局等)
(十五)推动乡村改革集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改革试点,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逐步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逐步完善农业“标准地”精准抵押贷款政策,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和品牌化发展提供要素保障。鼓励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进一步完善“两山银行”运营体制机制,强化全县域生态资源运营。争取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争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示范县,实施“三位一体”农合联数字化工程,推进数字技术在生产、供销、信用、环境等服务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发改局、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供销联社、城投集团、人行、农商银行等)
(十六)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提升农民和村集体获取发展红利的能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机制进一步成熟,“社会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户(村集体)入股+保底收益+股权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并存,休闲农业、民宿、康养、夜经济等乡村新业态健康发展,“精致产村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成熟。健全相对贫困帮扶机制,实施对低收入农户的分层分类帮扶和动态监测,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2%以上,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增幅达到10%以上。到2025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50%以上,消除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责任单位:组织部、发改局、民政局、人力社保局、资源规划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医保局等)
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十七)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农村工作实施办法》,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县委建立班子成员“包乡走村”常态化机制,每年专题研究农村工作不少于四次。乡镇(街道)由党委(党工委)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领头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乡镇(街道)、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责任单位: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部、农办等)
(十八)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调整优化县乡村振兴工作机构职能,筹备组建县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部〈编办〉、农办等)
(十九)健全乡村振兴督查考核制度。进一步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县级机关部门考核和县对乡镇(街道)综合考核,并在全县进行通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述职会议,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汇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开展情况。完善“三农”工作督查机制,对乡镇(街道)党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情况开展巡察和审计。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考核中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乡镇(街道),以及在中央、省、市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部署等巡察中出现重大问题的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考核排名末两位的乡镇(街道)在综合考核中不得评为一等奖。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责任单位:县委办、县政府办、纪委监委、组织部、农办等)
附件: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沈铭权(县委书记)
副组长: 朱 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沈鑫钰(副县长)
吴国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成 员: 顾建强(县委办) 马 超(县政府办)
徐 伟(组织部) 凌逸刚(宣传部)
王卓良(统战部) 王国明(政法委)
盛 强(政研室) 管田甜(团县委)
朱海燕(妇 联) 凌海明(残 联)
沈 强(发改局) 傅海飞(经信局)
施明清(教育局) 朱家胜(科技局)
董秀华(公安局) 姜 平(民政局)
王 峰(司法局) 陈志文(财政局)
王红缨(人力社保局) 章 毅(资源规划局)
李 明(住建局) 赵双勤(交通局)
崔列军(农业农村局) 乐叶都(水利局)
胡可立(商务局) 彭忠心(文体旅游局)
顾建强(卫健局) 马洪亮(市生态环境分局)
沈卫江(审计局) 王有富(市场监管局)
傅爱国(统计局) 章安民(供销联社)
章熙翔(综合执法局) 叶戴麟(气象局)
石 勇(供电公司) 黄金胜(人行)
马莲贵(农商银行)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中共安吉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农办),吴国兴兼任办公室主任。
解读:http://www.anji.gov.cn/art/2021/6/28/art_1229518620_3817741.html